分卷阅读415(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外蒙回来了?
于铮有一刹那的恍惚,这是华夏近代史上最令人惋惜的领土分离事件,因
为它离我们太近了,直到上个世纪后半叶,国家才无奈地签字承认外蒙独立,
从理法上把它从华夏的地图上割裂开。
从此,国家的地图变成了一只雄鸡,现在听到它重新回归,并正式成立了
我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原来的政治党派要么解散,要么出走苏联,这要得益
于之前的大清洗,苏联完成了对外蒙的绝对统治,直正成为说一不二的老子
党,因此整个过程最后得到结果的就原来的执政党,他们连军队的指挥权都掌
握在苏联顾问的手中,又有什么办法来阻止?
经过友好协商,不愿意回归华夏的当地人,全部由苏联接管,并入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也省得我党接管以后来找麻烦,对此我们是肯定欢迎的,外蒙的人口本来就不多,走了一部分之后更加稀少了,也有利于我们接管政权和平稳过渡,当然在交接仪式完成之后,驻蒙苏军也随之撤离,交整片国土完整地交到我党手上。
这个结果,不光让解放区的人民欢欣鼓舞,也在果统区中造成了很大影响,比起驱逐日寇光复国土,收回外蒙是一个更不容易的胜利,因为要从贪婪的北极熊嘴里抠食,这是果党一直不曾做到的,对此,果府报纸用酸溜溜的语气评价:“共产党不晓得又出卖了多少国家利益换来的。”
第六百六十四章 主人翁精神
米高扬访问延安,代表了《华苏友好同盟条约》进入最后的审计阶段,双方的经贸往来和技术合作却在此之前就已经展开,它的第一个结晶就是鞍钢特大型企业项目。
位于鞍钢厂区北端的高炉群,依次排开耸立着1-7号高炉,最古老的1号高炉建成时间是1917年,最晚建设的7号高炉1939年7月才落成,还没有来得及投产就落到了我党之手,显得非常新。
然而在张红旗、谢援朝、徐春林等老工人的眼中,它在落成之时就已经落伍了,这种料罐式高炉伴随了鞍钢整整80年,一直到他们穿越之前的2015年才开始拆除,后来的1号高炉成为了鞍钢纪念馆的一部分。
“这是老1号最原始的状态吧,我记得容积只有570个立方?”
“可不是,7号炉的设计容积也只有950个立方(真实有效容积为947.52立
方米,生铁日生产能力为700吨),7个高炉总容积加一块不到5000立方,后
头我们新建的1号高炉单体有效容积就达到3200立方,全厂总容积超过20000
立方,总产量1600万吨,也就是说,现在的7个高炉满打满算,只有200万出
头的产量,看着真不得劲儿啊。”
徐春林推了老伴一把:“瞎说什么大实话,也不想想现在是哪一年,200万
少吗?”
真不少,我国历史上的一五计划,生铁产量也只定在了500万吨,那可是1954年,离现在还有14年。
如果算上海南的400万吨产能,实际上现在已经勉强够得上一五标准了,当然,历史改变了,新的一五计划肯定不会只有这么一点。
他们要做的就是在原有的7座老炉基础上,进行新型高炉的改造,提高其利用系数,由海南专家组的成员给出具体的设计方案,争取达到3到4的指标,这样的总产量就可望达到600-700万吨的水平,接近后世技改后到最终停产拆除前的平均产量。
与此同时,新型高炉的选址和前期基建工程也在展开,以海南二钢2520立方五段式高炉为设计蓝本,虽然没有后世的新一号炉那么高,在这个时代也是绝对的高科技。
这个年代的钢铁生产工艺是高炉——平炉——初轧——精轧的流程,铁矿
石粉碎后送入高炉出铁水,铁水运到炼钢厂的平炉里炼成钢锭,钢锭在初轧车
间开坯,最后送到精轧车间加工成板材、钢丝、管材和钢带等各种型材,成为
各个机械加工厂的原材料。
因此,在高炉改造和新建的同时,由苏联转运过来的炼钢设备经过半年的
安装,特别是一套新的初轧线建成投产,将鞍钢的初轧生产能力提高了一倍,
加上日本人留下来的那套,达到了近400万吨的产量,但是与生铁的产能相比
又存在着滞后的现象,如果初轧车间的产量上不去,就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形
不想错过《海南1939》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