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章完结阅读20(1/1)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加了对董卓讨伐,张辽的军事压力大减,夏粮一种上,又调了5000兵来增援太原郡的战事。kenkanshu.com现在根本没有人管铁毅了,铁毅下令,让刘延为副将,张燕为主将,调兵一万,去西河郡剿匪,攻打盘踞在西河郡的黄巾余孽,流寇山贼,以绝太原郡匪患。令各县令,留下少数精锐,各自带队回去理政,东南各县接济剿匪军粮秣,配合剿匪,靠近晋阳一侧六县,配合围困晋阳,调傅干,任太原郡丞,兼阳邑县令,刘延任太原太守,兼晋阳县令,辛毗任榆次县令,聂丰调任阳孟县令,在太原三县推行新政,安抚百姓。 袁绍知道定襄军的军势之后,亲自给韩馥写了信,韩馥派冀州治中从事刘子惠带军粮来劳军。可现在,铁毅军不缺粮了,铁毅当即酬谢了刘子惠,还写信感谢了袁绍和韩馥。给袁绍送了上百匹急需的战马,回礼韩馥,有豪华马车,新式取暖炉,钢刀,古玩,回礼甚厚,善待礼遇刘子惠。至于粮秣,照单全收,当即调仓慈升并州别驾,司农,拨三千屯兵,在汾水东岸,建义仓,招流民屯田,建城设县,名为汾阳,即可收拢流民,又可增加对于汾水流域的游牧部落的警戒和防御。 这边晋阳相持不下,不少人都建议强攻,铁毅知道守城的都是并州精锐,不愿意在战局牢牢控制的时候,增加伤亡,想给老并州军留点血脉。就只围困袭扰,并不强攻。在城外除了留警戒值班部队,不当值的部队,就在各营操练。办教导营,训练各县兵里的伍、什长,培训战术、讲政治,灌输民本思想,教授武艺,学习成绩好的奖励。办教导队,训练各县兵的都伯,百人将,只要参加训练,都发培训补贴,给钱。不能给的太少,这些人不在乎,不能给太多,给太多,物欲无穷,就惯坏了。更不能单给那一个,多给那一个,这样,会引起他们现在主官的猜忌,影响他们的升迁,也会使他们的主官,各县尉和县令惊惧。 铁毅还经常设宴款待各县尉,让自己军中和他们同品级的军官,有意识的接触,当然是交代好的。让他们知道自己正规军的待遇,是汉军正规军的两倍,县郡兵和朝廷正规军的一样,屯兵拿的钱,跟他们一样。交往中,还间接了解他们的才能,文化水平,政治取向,性格,都作档案。这其实是一场战斗,战争其实只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斗争也是一门艺术,政治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发展到流血。乱世之中,枪杆子出政权,掌握了军队,就掌握了政权,但巩固政权,光靠武力是不行的。春风化雨,循循善诱,得了人心,不经意间,就巩固了政权,这才是一个领导者的政治魅力所在。 对于古代丘八,当兵这些粗人,铁毅游刃有余。对于那些新附的县令、县长、县尉,铁毅就颇费了点心思,汉代官僚体制严重,连科举都没有,实行荐官制,门阀林立,这些县官们,在当地,绝大多数出身豪门大族,能量都很大,让他们完全服从自己可不是容易的事。铁毅让人事先收集了这些人资料,寒门出身的就给他聊农事,聊家常,痛讲革命家史,引起出身上的共鸣,讲自己怎么样、怎么想照顾寒门子弟。门阀大族的,就讲他们感兴趣的诗词歌赋,经商之道,吟诗作对,诗酒歌赋,玩个浪漫,谈古论今,品评时事。 看似风光无限,白日饮酒须放歌,纵情山野论江山,其实把铁毅累了个死。在属下看来,铁毅个人魅力无穷,这么快就和降官,打成一片,降官们也交口称赞铁毅。其实铁毅这是无奈之举,随着地盘的快速扩张,人才急缺,几乎到了人不敷用,无人可用的地步,不收拢这些降官,自己的班子根本不足以管理这么大的地盘。心里苦思,怎样才能彻底改变自己当前的窘境,招揽够足够的人才,能择优选用。 围城半年,终于有了破城的机会。有一条消息,让铁毅飞驰回了大营。原来,晋阳郡丞,王楷、从事许汜。说动了城兵司马,何义,手中有近两千兵,掌握着北门,想投降。就约铁毅,偷开城门,举火为号,献了城池。铁毅思索良久道:“元皓,可有诈乎!”田丰道:“不似,王楷、许汜,在布处,虽得用,但从不重其谋。两人并不得意,围城半年,要不是高顺威严、清白,早就城破了。有人生异心,是正常的!”铁毅道:“给城里回信!”铁毅安排了伏兵,亲自等着。夜半,北门偷开,火把举起,卞喜带兵三千,接管了城门,各县尉,带兵杀入,何义部反戈一击,一片厮杀之声,到处都是火起。铁毅兵多,大喊:“投降不杀,缴械不杀!”高顺带兵苦战,无奈军队建制被冲散,到处都是铁毅的士兵,降者无数,兵败如山倒。最后带陷阵营残部500余人,从东门冲出,至土岗,被铁毅将兵数万,数重围于土岗。 铁毅高喊:“将军可识故人否,中棠被将军简拔于行伍,亲授技艺,不敢忘将军恩义。吕布不忠不孝之徒,跟之无益,不如将军与我共扶汉室吧!”高顺不答,铁毅高喊:“成廉,记得往日兄弟吗?以后,我还拿你当兄弟!”成廉默然。铁毅制止了列好了攻击队形的虎骑营,重甲骑兵的进攻。接着高喊,原来自己在陷阵营关系好的同僚的名字,众皆不答。 铁毅高唱,当时陷阵营的队歌,:“陷阵雄兵,无所畏惧,纵横沙场,横行无忌。你我兄弟,众志成城,修我矛戈,与子同仇。灭彼威风,扬我志气,你我袍泽,同声共气!”这首歌,当时还是铁毅编的,先从铁毅那个百人队唱起的。铁毅唱着唱着,就哭了起来,挥退左右,就下马,向陷阵营被围的高岗走去。高顺没有下令,陷阵营的士兵,也没用弓箭阻止铁毅靠近。 铁毅走到陷阵营的行伍间,大声喊道:“苟富贵,无相忘!我铁中棠没有忘记,当年的誓言!”说完,张臂走向成廉,与成廉抱头痛哭。众皆感动,纷纷流泪。高顺泪流满面,道:“罢了,罢了!”抽出腰刀,就要自刎,铁毅手疾眼快,就把刀给夺了下来。抱住高顺,泣不成声。待高顺情绪稳定,行师礼,古代的师礼是要下跪的,跟向父亲行大礼一样。答应了高顺的三个要求:“不解散陷阵营,陷阵营不与吕布做战,厚恤战死将士!”铁毅全部答应,乃降。铁毅当即封高顺为定襄太守,右中郎将。让高顺回定襄重组陷阵营。 因为铁毅的到来,历史开始起了蝴蝶效应,现在虽然还是量变的积累,没有到质变的时候。但已经掀起了滔天的波澜。本来并州自丁原走后,成了匈奴军、鲜卑和贼寇的地盘。雁门、云中、定襄、五原、朔方、皆为鲜卑地盘,西河、上郡、太原郡,成了匈奴和贼寇的地盘。并州实际只有一郡,就是上党郡,名义上还在汉王朝的统治之下。可现在,不但夺回了定襄、保住了雁门,还消灭招抚了最大的贼寇张燕。晋阳一下,自封刺史的铁毅,据三郡之地,人口有40万,控甲数万,文有田丰、辛毗、仓慈、傅干等,武有张辽、高顺、典韦、张燕、刘延等,势力急剧膨胀。交战的双方,都注意到了急速窜升,登上了诸侯争霸舞台的铁毅。 董卓的西凉采用安抚政策,派李肃为使,加封铁毅为度辽将军、平乡侯领并州刺史,加封张辽为使匈奴中郎将、关内侯、领西河太守。其余官员由铁毅上报诏奉。命令铁毅立刻兵进河内,进攻袁绍。袁绍则派郭图来传达命令,承认铁毅并州刺史的地位,让铁毅即可北上河内,参加讨董作战。铁毅和手下相视一笑,接了圣旨,款待了两方使者,就没有下文了。
正文 第33章 离心无功诸侯返 暗算不成反害己
更新时间:2008-01-28 17:54:28 本章字数:4058
公元191年,长沙太守孙坚重新收拢流散部属,进驻梁县,再度讨伐董卓。董卓派胡轸、吕布迎击孙坚。由于胡、吕二人心存芥蒂,不能相处,还没交战,士兵就涣散逃离。孙坚趁机出击,胡轸、吕布大败而逃。董卓见势不妙,不得不派部将李傕向孙坚求和。孙坚不理,继续进攻距洛阳只有90里的大谷。董卓被迫率军出战,被孙坚击败,退驻渑池。孙坚乘胜追击,遇吕布,大败吕布后,出兵函谷关,分兵两路,直取新安和渑池。此时,山东诸路豪杰也纷纷揭竿而起,共同起兵声讨董卓。被多方义军逼得无路可走的董卓决定迁都长安,以避锋芒。临走之前,杀了袁绍叔父太傅袁隗、太仆袁基等袁氏家口五十多人。烧毁宫殿,劫持天子、百官,还有百姓数十万,向长安撤去。 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因为士兵数量相差大,曹操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愤怒的曹操,扔下这样一句话:“竖子不足与谋!”愤然离去。 南路,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得到的是一片废墟,到处都燃着汹汹大火,原来人口超过200万的帝都,现在一片狼藉,几乎找不到什么人,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跑不了的。孙坚赶紧组织士兵,扑灭皇宫的大火。结果,在一口枯井中,一个死了的宫女手中,得到了传国玉玺。遂起贪心,密藏之,不辞而别,独引兵南下。 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离心离德的种子,袁绍起兵的时候,写信给韩馥,讨伐董卓,袁绍是最有号召力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的家世地位,还因为他有诛灭宦官之功,和不与董卓合作的行动。本来,冀州牧韩馥恐怕袁绍起兵,故派遣几个部郡从事驻勃海郡监视,限制袁绍的行动。这时,东郡太守桥瑁冒充三公写信给各州郡,历数董卓罪状,称“受董卓逼迫,无以自救,亟盼义兵,拯救国家危难”云云。韩馥接到信件,召集部属商议,他问大家:“如今应当助袁氏呢,还是助董氏呢?”治中从事刘子惠正色说:“兴兵是为国家,如何说什么袁氏、董氏!”韩馥语塞,脸有愧色。不过从韩馥的话中,也可知袁绍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份量。迫于形势,韩馥不敢再阻拦袁绍,他写信给袁绍,表示支持他起兵讨董。后来在战争期间,韩馥害怕袁绍做大,威胁到他冀州刺史的地位,故意减少军需供应,企图饿散、饿垮袁绍的军队。而袁绍的兄弟袁术,也干过韩馥同样的事情,故意减少孙坚部队的军需供应,让孙坚打头阵,也不派兵增援,要不是孙坚也不会大败一仗。 袁绍其实也不是什么好鸟,小小的渤海太守,是满足不了他的,对被称为天下之重资的冀州垂涎已久。在联兵讨董时,袁绍曾经问过曹操:“大事如果不顺,什么地方可以据守呢?”曹操反问:“足下的意思怎样呢?”袁绍答道:“我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兼有乌丸、鲜卑之众,然后南向争夺天下,这样也许可以成功吧!”袁绍所谓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其中间广大地区正是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冀州。其余的诸侯就不说了,非英雄也,连枭雄都算不上。袁绍虽为众望所归,其实很不孚众望。作为盟主,他既不率先杀敌,也指挥不了这支数十万的大军。各州郡长官各怀异心,迁延日月,保存实力。酸枣驻军的将领每日大摆酒宴,谁也不肯去和董卓的军队交锋。酸枣粮尽后,诸军化作鸟兽散,一场讨伐不了了之。 罗贯中在演艺中,极力贬低曹操,其实很不公平。至少在讨董战争之前,甚至迎接天子后,“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早期,曹操都是有着一颗忠义之心的。从他的经历就能看出,出仕,辞官,再出仕,再辞官,就能看出来。先出任洛阳北部尉,棒杀蹇硕的叔叔,得罪权贵,辞官。又出仕议郎,迁顿丘令,不满官场腐败,辞官。剿黄巾有功,迁东郡太守,改革得罪权贵,再次辞官。出任西园八校之一,不满董卓暴政,首倡义兵,奋勇作战,兵败。受了多少挫折,时势造英雄,时事也造枭雄,造奸雄。权力和势力,比醇酒和美人,对于男人更有杀伤力。孟德文韬武略,三国雄杰,可爱的奸雄,这个评价就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是评价太高了。可以现代人的眼光看,真小人比伪君子强,何况曹操所作,算不得小人。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曹操说过,“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话一点不过分,如果没有曹操,更乱。虽然曹操利用了汉室余威,后又抛弃,但为什么非是刘姓天下,有德者居之。曹操,真英雄也。扯远了,老毛病又犯了。 曹操引兵离去,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袁绍没有在讨董战争中,占什么便宜。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董卓西走长安后,袁绍准备抛弃献帝,另立新君,以便于驾驭。他选中软弱的汉宗室、幽州牧刘虞。当时袁氏兄弟不睦,袁术有自立之心,他假借维护忠义,反对袁绍另立刘虞为帝。袁绍写信给袁术,信中说:“先前我与韩文节(韩馥)共谋长久之计,要使海内见中兴之主。如今长安名义上有幼君,却不是汉家血脉,而公卿以下官吏都媚事董卓,如何信得过他!当前只应派兵驻守关津要塞,让他衰竭而亡。东立圣君,太平之日指日可待,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况且我袁氏家室遭到屠戮,决不能再北面事之了。”他不顾袁术的反对,以关东诸将的名义,派遣原乐浪太守张岐拜
不想错过《品味三国》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