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言情 > 品味三国 > 分章完结阅读23

分章完结阅读23(1/1)

目录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gugeyuedu.com并州的财力并不宽裕。考虑到地貌和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可预见的运输量,州建公路,要求三车道,也就是可以三辆马车并行通过,建路基,底层用沙土,中层用粘土,表面镶嵌碎石。路基边要种树,建排水沟,以保证耐用性。郡建公路,改为两车道,标准与州建同等。 成立专门的公路保养队,出市镇,每50里设驿站,承包给商人,让他们自己出钱建驿站,平时他们自己经营,部队或政府运粮,调拨物资,按使用率,给与税收折扣,抵扣完了,付钱粮。政府出钱,先后分批次,购买5000辆运输马车,部队保持2000辆左右,剩下的3000辆,以市价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卖给运输行和个人,平时这些马车的维护和使用权,由车主支配和负担,战时政府征调,给与税收折扣,抵扣完了,付钱粮。商人们趋之若鹜,这太便宜了,现在成天打仗,军用的,政府调拨的物资,就是巨大的货源,而且运输军用和政府物资是不交营业税和交通费的。由于商人们争夺名额厉害,战备安全靠虑,铁毅严格了准入制度。资产总数,不在辖地内百分之60以上的商人,不能承揽,每家承揽的数量不能超过300辆,个人承揽,必须有直系亲属在军中任职的,或者有近支亲属,是现役军人担保的。 这一招太狠了,第一制止了寡头垄断,扶植中产阶级。第二,吸引商人把资产投向并州。张世平、苏双、等最早跟随铁毅的商人,占了大便宜。第三,还变相提高了军人的地位。铁毅把平战结合理念,把军队后勤的一部份,甩给商人,立刻把手下震了,文官们都说:“主公真乃天纵英才,这也能想的出来!”他们那里知道,铁毅带着几千年的知识积累来的。 第二件大事,就是移民十五万,开发关外和偏僻地区。铁毅辖地里,人口分配极不合理。定襄,小小一地,聚集了20余万人口,太原郡聚集了30余万人口,上党多山,居然也聚集了13万人口。这三地以定襄最为狭窄,人均耕地不足3亩,人均水浇地不足一亩;其次是上党,人均耕地是有5亩,但水浇地也人均不足一亩;再次是太原,人口都聚集在晋阳附近的一块。而长城外六县,太原郡的新建城市汾阳,西河四县,雁门的卤城地区,都是水浇地,没有开发的面积很大。旱地都是靠天吃饭啊!铁毅一下子从人口多的定襄,调出了十万,分赴三地。七万人口开赴关外六县,在浑河和黄河两岸屯田、戍边。两万人开赴汾阳,开发汾河,防备南匈奴。壹万人进驻卤城,为将来进攻幽州打下基础。调上党3万人口,进驻西河,为将来进攻地广人稀的上郡做准备。调太原郡的无地之民,出关外。 铁毅现在管辖人口多了,地面也大,铁毅的目标是,先开垦水浇地,,水浇地开垦完了,再增加旱地,光水浇地不够种。就以当时的农业生产能力,保证每人能有五亩的种植面积,其中二亩或两亩半是水浇地。农业社会,粮食为先,提高粮食安全性和抗灾能力犹未重要。 第三件事,就是教育和人才选拔。首先就是,选拔人才,充分利用并州辖地里的人才。筹备开办科举,一网打尽并州英雄。在当时,建立科举制度,立刻废除腐朽的荐官制度,阻力是非常大的。世族豪门的即得利益,让他们一下子吐出来,必然会引发激烈的反弹。铁毅最不喜欢的就是做事极端,或左或右。在太平盛世,极端保守,不锐意进取,不知消弥社会矛盾,不知悯民。到社会矛盾激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爆发革命。三国历史上,三个国家,其实都没有真正达到唯才是举,到最后,都是跟世族豪门集团妥协。 蜀国最先灭亡,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几个决策的失败,第一是联合孙吴,不同的两个利益集团的联合,只能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实际上两国的状态,就是曹魏来进攻了,为了生存,蜀吴联合。曹魏一不动,蜀吴就为了各自利益,斗了起来。两者根本不能同心戮力。第二个就是,不自量力,追求正统,以蜀汉不足百万的人口,养十余万兵,不停的进攻曹魏。曹魏经济总量,人口,人才,兵力,也就是现在讲的综合国力,都比蜀汉强很多。和这样强大的敌人作战,短期内取胜是可能的,要想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取胜,除非他内乱。他自己在《隆中对》中就有这样的话:“若天下有变!”其实就是指曹魏政权内乱,可曹魏没有大的动乱。 题外话:(一切政治对话,都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这叫不识时务,阿扁是个笨蛋,拿脑袋往石头上碰。除非祖国大陆内乱,共产党垮台,要不是台湾根本独立不了。可大陆现在不可能内乱,执政党执政基础牢不可破。阿偏这样的笨蛋,能爬上台湾最高领导人的宝座,不能不说是台湾的失败,台湾人民政治智慧的失败,或者说民主政治在台湾的失败。简直是台湾的耻辱,中华民族的耻辱,如此笨蛋的人,还带领了更多的笨蛋在闹!连华人的政治智商,也将被贬低。太讨厌阿扁了,一听台独,就烦感的不得了,跟半夜里,一直听狗叫一样心烦。这人就这一点能耐,你不想理他都不行,搞得你心烦,忍不主骂他!) 第三点,就是推行法制过激,伤害豪族的根本利益。三国时的教育普及率极低,有能力的人,多出于豪门,在力量对比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就彻底站在世族利益的对立面,极为不智。后来的结果是三个国家,全部失败。曹魏恢复了九品中正制和荐官制度,孙吴起用了江东所有的豪门世族。以不同方式妥协。蜀汉妥协的力度最小,也就最先灭亡。书归正传。 铁毅推行科举,采用了迂回战术。那就是荐官和科举选拔并行,嘴里说:“开科举选仕,以补并州人才不足!”不把自己推到,掌握社会舆论的世家豪族的对立面。先开鸿儒班,允许鸿儒办私学,政府给与鸿儒办的私学与财政上的扶持,当然是有交换条件的。就是这些鸿儒也要到政府办的公学授课,私学要收一部分寒门子弟。奖赏举荐名士来并州的人,声称名士到此,优先安排。这就堵住了世家豪门的嘴。你自己不来,不能说我轻视名士,侮辱斯文吧! 然后再诏令各县,大力宣传开科取士,只要报名,就可以进县学馆,包吃住,明年春天,由县里先考,优者送郡,郡中优者送州。并且说了,不限于并州所辖郡县,外州的,本州未设考场的学子,都可以就近到,离得最近的考场来参加考试。这些人,声称,要先补入亭乡基层做官。铁毅的策略就是,汉之名士尚清谈,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实际做起来,许多人就言过其实,汉末这种名士很多。我先给你官坐,然后监察、考评政绩,你做不好,我找由头,再罢你官。至于取得士,我先让你基层锻炼,干好了再提。 至于武科,就没有那么多麻烦了,因为练武的豪门弟子虽多,也可以走荐官的路子。没门路,你来考试吧,大力宣传。声称:“不问以往,靠武艺、弓马,还有兵法,兵器使用35分,拳脚25分,弓箭20分,马术10分,兵法10分。来参加的,就是没有选用的,也有奖励。” 这很有点意思,不问以往,就是原来当过山贼或参加过黄巾军的开了绿灯。不限地界,就是搜罗周边的人才。兵器和拳脚占分多,是照顾寒门子弟,因为有的不但穷的买不起马,读不起书,甚至连弓箭都买不起。后三样可以以后学,不会骑马可以当步军,不会弓箭可以当刀盾兵,枪兵,兵法可以从实践中掌握。 与科举筹备工作,同时进行的还有,筹办技术学校。古代轻视工商,有它特定的历史环境。首先,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吃饭成了最大的问题。所以古代盛世,莫不是以兴农事为重。活下去吃饱饭,是头等大事。如果劳动力都从事工商,这个政权肯定难以存在。其次,考验任何一个政权的主要指标,就是他的执政能力。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又支持不了普及教育,读书人,懂得政治的人才缺少。再次,当时交通水平有限,技术推广缓慢。社会产品极不丰富,物质交换和贸易量小,工业产品的流通慢,人们普遍看不到工商业价值。这和工商业在社会贡献中,占的财富比例小,和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粮食,来比,只是间接的有关。 所以,士农为先,轻视工商是必然的结果。 可支持技术进步的基础,有些是必须的。比如铁匠少了,靠此谋生的人少了,谁会去研究炼铁和制铁,那这方面的技术就会进步缓慢。没有基础,光搞试验室科研,研究出来,不能普及工业化,那就等于没有进步。以并州的环境,铁毅就是再发展农业,也是先天不足,所以必须另辟蹊径。而教育很多种,社会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光发展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不牢,那就是空中楼阁。培养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需要的资源和时间,是和培养一个手工业工人没法比的。现在整体人口素质就是这样,捷径就是办技校。可以以有限资源,快速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这个看过大国崛起,德国篇的,都知道,德国就是靠技术教育和普及教育,扎下了牢固基础,立于强国之林的。 人才从娃娃抓起,兴办义学,分为三级教育。初级就是识字班,学习好的有特长的,进中级学校,中级学校开始半工半读。学习成绩优秀的升高级,为政府和军队储备人才。钱财从三个地方来,政府拨款,社会募捐,和军队捐助。 识字班,老少都可,只要想学,不收费,由政府低级官员出义工讲学,中级班或高级班的学生勤工俭学,讲课,社会贤达出义工讲学。学习成绩好的百分之50可以升中级班,孩子成绩好坏,都升中级。中级班的师资,由政府中级官员和社会贤达出义工,高级班的学子勤工俭学,私学老师串讲,以及少部分政府聘请老师。到中级班开始分科,分为政文系、军政系、商科、工科、农科,由学生自愿选科。刚开始两年基础,课基本相同,第三年开始完全分开。学政文的和军政的学习不好的淘汰到后三科,后三颗特别优异的,劝学前两科。毕业后,政文和军政两科,百分之50,升如中央大学。这两科淘汰的有资格参加科举,另三科全部自谋生路。中央大学毕业后,会补充到军队,和政府中去任职。自费上的学费很贵。中央大学由鸿儒、名士讲学,高级官员和军官讲学,毕业基本就可以进入仕途了。自费生的学费,也是教育的一个财政收入。

正文 第37章 开科取士得俊杰 攻城掠地战河东

更新时间:2008-02-01 21:23:28 本章字数:4160

公元192年,春节过后,并州首开科举。一时间,开考诸县考场,寒门士子,骁勇猛士,都人满为患。由于报名者颇多,县试,只能加考一次,初选。初选以后,并州县试,共参试考生达到了文科1941人,武科3000余人。不但并州考生多,外州的考生也多。辖地之外的并州上郡,河西,司隶河东、河内、冀州的魏郡、赵国、常山国、中山国,巨鹿,幽州的代郡,均有人来应试。特别是冀州人才来的多,因为田丰的名气大,并州又用了那么多的冀州人,担任高职。 县试推荐郡试的人少了很多,文科还不足400人,武科还可以,推到郡一级的有1300多人。这跟这个年代战乱不断有关,不但名士们都逃难隐居了,连寒门士子也不知道流落到哪里了。再者头次考试开科,知名度也不高,知道的人也少。再者,铁毅出的考题也怪,诗词歌赋,经典子集到也占分,但论并州,这样的时事题,让许多人都蒙了。汉末学子,还是空谈,寻章摘句的得多。铁毅要的不是文学家,评论家,要得是有政治才能,管理能力的人才。罢,瘸子里挑将军吧,就是落榜的,只要文才还不错的,铁毅也授意,县里官员,好言安慰接济,鼓励明年再考,还让各中学去招聘教师,能留些教师也是好的,花这么多钱。武科亦然,让部队去招人,并且劝说,基层也大有作为,一旦有战功,比考试升的还快呢! 郡试,更严格,刷下去的更多。又是一阵挽留,又留下点人,基层任职。到州试时,文科只剩下40人,而且看名字,铁毅没有一个想的起来的名字,三国名人几乎没有。看来老九们,还不习惯,自己考取功名,清高的很,有点本事了不来。铁毅出了三道题,都是时事题,第一就是论贵粟疏,二是言工商,三是论时事。论时事,都答得一蹋糊涂,有的答得,叫铁毅愤然仍了卷子,怒道:“腐儒之见,狗屁不通!”有的把铁毅看笑了,写得太离奇了。到是言工商,和论贵粟疏,有几篇文章,写得颇有见地。一个叫高秦的,子良机,晋阳人,论贵粟疏,写得很好,对粮食安全,论的非常好,而且,讲了许多提高粮食储备,和打击囤积居奇的办法,言之有理。还有一个叫张豫的,自学仁,河内人,言工商,讲货币流通,和金融管理,非常不错。另一个冀州巨鹿人,叫王代,子景琦,讲交通和贸易行规,也不错。铁毅就点了这三人,为状元、榜眼、探花。然后还将这三个人的文章,公开刊印了出来。看来,想改一改学风,才能得到真正的大才,以后就是要提倡务实,打击空谈者。铁毅让高秦,出任晋阳屯田从事,跟仓慈学习。让张豫去跟李历,挂职锻炼,让王代去商务局,跟张世平学习。铁毅自己安慰自己,科举

不想错过《品味三国》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书页 目录
新书推荐:时空穿越,位面太多现在有点忙 御兽:最终神座 风起斟鄩 我的祖传菜刀 躺平勾栏听曲,系统急了 和超算一起穿越 王者荣耀之神明纪元 魔头修仙:我有炉鼎三千 王海和他的女人 空姐背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