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楚成阳北漂 > 第3章 北京去碑营农场体验生活

第3章 北京去碑营农场体验生活(2/2)

目录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宿舍里,我们8个人每人一个床铺,干净卫生,空间也适中。我的床铺在靠北山墙的中间,可以头冲南睡觉,科学睡眠好。

我们8位各自把自己的生活空间搭配的井然有序,吃饭的饭桌、学习的桌子、板凳都用红砖干码,上面盖上一块适中的木板组建而成,有风格的六子农场工作室就这样自然成立了。

第二天,去碑营村支书老龚,大队长老刘,大队会计老荣等6位村领导和农场有关人员给我们的到来开了个欢迎会。

会场就在农场的粮食晾晒场上。

村书记老龚说:"山东老乡:大家好!欢迎你们到北京来为我们的农场服务!从今天起,我们一块齐心合力把咱们农场的生产搞上去,多打粮多丰收!……"

大队长老刘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相聚到一起就是缘分。今后的日子,我们在工作中要团结互助合作,为农场的丰收共同努力……"

会计老荣说:"老乡们,我们到一起了,这儿就是你们的家,生活上有什么需要的尽管和我开口,你们的一日三餐,我都会给你们合适的口味和营养。我们一起为农场的建设加油!谢谢大家!"

最后,直接带领我们干活的班长老任给我们分配了工作任务,并让我们到仓库保管员那儿领取了镰刀和铁镐等工具。

这天上午,我们在生活区内整理场地打扫卫生……

农场在去碑营村的西边,本村的村民大部分都去乡镇企业或者私营企业做工去了,闲置的土地由村委会一班人掌管,这样农场体制就相应诞生了。

春天,农场的活主要是麦田施肥浇水打药治虫,还有甘草田地里除草。

这儿的麦田浇水是铺设管道用机井里的水,电机提水人工降雨式喷灌,浇水的时候,将化肥主要是尿素溶入井水中,通过喷洒融入土壤供小麦根系吸收。

我们分组浇水,我负责了一块地,50亩,在农场西北角。

这喷灌,每8小时导一次管,24小时守候看管。晚上,机器照常运转。我们就住在田地空闲的地方。已是五一之后的日子了,气温回升已不再寒冷了。

浇地的几天,在田地里,我每天照常记日记,用手电筒照明。每天的感悟,每天的工作和所思所想都变成墨迹文字。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的功夫,到了麦收季节。这里全是机械化操作,有大型的机器,75、80、90型东方红拖链机、胶皮轮机全有,耕种犁耙打药收割全是,收割是联合收割机,我们只负责在单场里晾晒小麦籽粒。

这是一个周末,我们正在翻晒小麦籽粒,突然浓黑的乌云从西北天空翻卷过来。

这时,班长老刘从远处焦急地猛骑自行车过来。

边支起自行车边大声说:"快点!快点灌袋子!要下雨了!"

我们一帮急急忙风风火火把今天收割的麦子籽粒灌完,老天并没有下雨,只是来了一阵狂风而已。

谢天谢地没有下雨!

休息的空闲,民工小登科出于好奇想从班长老刘自行车的后衣架上取下报纸看看。

"你会看吗?你识字吗?坐办公室你们行吗?快干活!干好你们的活!……"班长老刘大发雷霆并高高举起右手,用食指点打着小登科头说。

班长老刘的这一举动,激怒了我的灵魂,一种山东老乡情被侮辱的炽痛涌上了心头……

我要给像班长老刘一样观念的北京人看看山东人的文化水平和人文情怀,为山东老乡出口气,扬名威歌憨厚颂担当!不再受窝囊气!

工作之余,我写了三篇报道和两首诗歌,分别投寄给《京郊日报》和北京经济广播电台《文苑漫步》节目组。

3天之后,3篇报道,1篇刊发在《郊区日报》头版,两篇登载在3版。两首诗歌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文苑漫步》中播出,主持人温文尔雅的女声响彻在长城内外,激荡了去碑营农场宁静的夜空。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则简短的杂文《致友人》,发表在《青年之友》栏目,道出了山东人北漂打工的友爱心声和致富家园的现实愿望。

从此,我和《京郊日报》、北京经济广播电台真诚诚信地牵手,为农民工赞歌,为北京长城文化奉献自己的春春。

当农场的干部群众还有我们同来的山东老乡们读了我发在《京郊日报》的新闻报道之后,农场里的空气就变了,更加清朗和新鲜!

1994年9月6日,为了职工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我组织成立了《京郊日报》读报评报小组。我任组长,曾在《人民日报》发表诗歌作品的程旭(化名)任副组长,30年共产党党龄的屠缘(化名)为顾问。

我为《京郊日报》写了一篇关于读报评报小组的报道,刊发在《京郊日报》9月20日首版。

在我的文字里,记下了农场内外生活的花样年华和水性杨柳,日子缩写农民工的影子,笑看天地风雨洗礼净洁脚下。

这年雨水频繁,有充足的时间去创作,夏雨急急哗然,去碑营村里的街道雨水成河,鱼塘里的鱼儿顺着雨水游进农场后的街巷,街道里捕鱼快活,农民工喜笑颜开手脚忙。

这年9月份,《北京晚报》、《京郊日报》、顺义记者站、赵全营镇通讯站的记者们来到农场采访我们这帮山东农民工,为我们拍照,问寒问暖无微不至关怀我们这帮乡土文化追梦者。新闻摄影图片报道刊发在《京郊日报》9月26日首版。

在北京去碑营农场体验生活的日子,我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我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北漂的岁月,我与其他打工者不同的思路和作为,我是用打工的方式去体验生活,为文化艺术搭建平台,多出作品,歌颂真善美。

我在日记中记下这些人的名字——

杨红珊,《京郊日报》记者、专栏责任编辑。我的作品在杨老师的专栏中是常客,感谢杨老师的扶持和教诲,北漂之行,敬仰珍藏友谊和师德!

百灵鸟(化名),北京经济广播电台《文苑漫步》节目主持人,我的诗歌和散文在她主持的节目中时常播出,受到北京及周边地区听众朋友们的喜爱和赞许。

张惠(化名),赵全营镇宣传科报道员。在去碑营农场农忙季节,电话邀请我参与镇三农报道撰写。友谊天长地久,情暖北漂农场。

小芳(化名),某服装厂打工妹。支持我们读报评报小组工作的友爱人士,她的初恋爱情来源于我们农场。一对新人喜悦称心感恩《京郊日报》读报评报小组。

老龚(化名),去碑营村书记,在农场,有他的支持和关心,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做得丰富多彩。由他提名,我被誉为北京名誉村民,这是北漂之行我拥得的北京名誉户籍崇尚声誉醉美黄河之子。

在北京去碑营农场体验生活,我得到了北京京郊乡土文化的熏陶。做工10个月,领到了1800块钱的工资。回到家,从这些工资中拿出了800块钱和堂兄合伙买了一辆二手机动三轮车。在家种地离不开这三轮车呀!这是现实的农民生活,泥土里刨食的工具和饭碗。剩余的钱过了一个丰盛快乐的幸福年,孩子的学费也有了保障,还有一部分小钱妻子存入了自己家的小金库为来年的生活备用。

我的岁月花儿红,我的人生我做主。自己的路自己来走,没有求人没有后悔,一如既往为生活奔忙,坚守梦想为艺术探索。

日子是我的,岁月是我的,生命是我的,人生之路北斗指引——北漂,勇往直前……

不想错过《楚成阳北漂》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书页 目录
新书推荐:时空穿越,位面太多现在有点忙 御兽:最终神座 风起斟鄩 我的祖传菜刀 躺平勾栏听曲,系统急了 和超算一起穿越 王者荣耀之神明纪元 魔头修仙:我有炉鼎三千 王海和他的女人 空姐背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