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北京朝阳区十七岁男孩坠楼身亡(1/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北漂
●楚成阳
第七章 北京朝阳区十七岁男孩坠楼身
1997年,夏。
芒种季节,麦收。
农事看点,小麦收割打场,忙不忙三两场。这个季节是黄河岸边庄稼人最忙的阶段,我和我的工友从山东滨州阳信洋湖乡蚕茧站归来。工期81天,收获工资1215块钱。当时的民工工资就这么个水准,这么个行情,工资低廉,可作为农民工却不少出力流汗呀!
我这个特约记者,种地之外的采访写作。
人工收割,牛马石滚、机动三轮车碾压打场。人工扬场,靠自然风力吹刮,用排叉和木掀等农具操作。用叉和掀一下一下铲起向空中抛去,抛物线扇形散落。麦糠随风而去,小麦籽粒落下成一条龙。最后,利用晴朗好天在晾场里把小麦籽粒晒干后,第一的任务就是交公粮。将晾晒干净的优质小麦用尿素袋子装好,用地排车拉到李庄集乡粮所,排队交公粮。剩下的小麦,自己再入库储藏。
忙完小麦收割,把地里的玉米、大豆和花生苗等农作物安插好后,农活就算告一段落了。
我这个特约记者和农民也一样地耕种犁耙,收割打场晒粮。农民,业余记者,就这么个职业程序。我的心里是亮堂和快活的!
忙完地里的活,空闲了,又该出去转一转了。
在村里友人当中,最要好的是文友响子哥。
一个午后,他来到我家说:“六弟,去北京朝阳区工地搞装修去不?管吃管住,一天18块钱,一天工作10个小时。”
忙完地里,作为特约记者的我,又该出去体验生活采访写作了,我很爽快地答应了响子哥一同前往北京朝阳区。
1997年,夏。
我和我们西李庄村的15位青壮劳力一起来到北京市朝阳区大屯居民小区一建筑工地。
这家工地隶属河南一工程公司承包,史氏家族5兄弟承包工程进度,也就是内装修。包括楼层地面、内墙皮的基础垫层混凝固化、水电设施安装和地板砖、墙砖的粘贴装饰。
我们一行15人中泥瓦工5人,壮工8人,伙房厨师2人。
我们居住的8人间职工宿舍,上下铺,空调设施,酷暑凉爽,清洁卫生,被褥床单整洁。
我15个人两套房间,一间7人,一间8人。我和响子哥上下铺,我比响子哥年龄小,住上铺。
公司规定,早6点开饭,7点30分上班,11点30分下班;中午11点30分开饭,中午休息两个小时;下午2点30分上班,6点30分下班。没有固定加班时间,需要加班另行通知。该班队生活伙食搞得不错,伙食调理搭配,饮食卫生,利于职工身心健康。
本公司军事化管理,纪律严明,安全到位,要求工人文明施工,安全第一,保证质量。
第一天上班,安全教育学习,签约合同书。
第二天上班,各有分工,泥瓦匠砌墙,壮工活灰供砖供灰。分配合理,一个师傅配一个小工。我和响子哥对这个公司很满意,比以往去过的建筑工程公司都规矩。
三天过去,我们适应了这家公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作为特约记者的我感觉这才是真正的建筑工地民工生活。
我们在这儿安心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不错的环境,北漂的脚步充实安稳。
这是一个周末,停电,无法上班做工。
我和工友大卫、小陈、刘风、李治一块去街上转一转。
我的意思,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更适合我发展的文化单位。
早晨8点出发,一个街道一个街道的闲逛,把精彩的风景和有趣的标识都用傻瓜相机拍摄下来。
当我们走到《中国日报》编辑部门前时,大卫不问三七二十一就往里闯。
在大门口站岗的穿着保安制服的保安说:"同志!请出示您的证件!"
大卫哪有什么证件,连身份证都没带在身上。
"没有证件,请离开!谢谢!"
保安客气地说。
当我把特约记者晾在保安面前时,保安友好客气地说:"您请进!"
我对保安请求说:"他叫刘风,是我的同事,我们可以一起进去吗?找编辑办点事。"
"可以!请进!"保安右手一甩指向编辑部院内说。
我和刘风二人走进《中国日报》社,到里边按自己的需要去了几个部门。
这是英文版的《中国日报》,是国际版。
我们把事情问清楚之后,走出了报社大门,和保安同志问好道别。
从这件事看北京人文,只要你有相关证件,就可以自由出入你要去的合法管理单位和场所。
当我们走到一个购物市场时,市场大门边的广告栏里张贴着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广告。
我看到一家仓储公司招文员的广告,就按地址找过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楚成阳北漂》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