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楚成阳北漂 > 第10章 微山湖采访记

第10章 微山湖采访记(2/2)

目录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万变不离土

土出了自己的风格

土出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品牌和丰碑

2020年8月16日再读乡土作家刘绍棠散文随笔集《如是我人》而作于河子书屋

乡土作家刘浩歌,是作家刘绍棠的门徒,刘浩歌曾前往北京拜访刘绍棠,对乡土文学的命运去论证宿命反弹,做好最亮的自我,土出一个农民作家的信仰和憧憬。

接到采访通知后,4月20日,从黄河岸边的故乡西李庄村出发,在菏泽汽车总站乘坐菏泽——滕州的长途客车。

这年的我,刚从老家搬迁到新村,因为盖房,家里手头紧,但为了心爱的文学事业,我还是筹集路费启程了。

刘浩歌的家在铁道游队影视故事基地——荷花的故乡。有一本《荷花》杂志,他就是创始人,他除了自己创作之外,还坚守最初的梦想去扶植文学新人。

来到刘浩歌的家滕州市望庄镇,已是傍晚时分。刘浩歌不在家,他妻子告诉我,他去枣庄市作协参加会议去了,不知什么时间回来。

我只好采访了他的妻子和他的助手,侧面了解了他的文学事迹。

刘浩歌,山东滕州人。民盟成员。一级作家。1975年毕业于山东滕州市第二十一中学。1975年开始创作,1976年参加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记者培训班学习,后一直在家乡望庄镇(现滨湖镇)坚持业余创作,1991年后历任望庄镇文化中心站站长,刘浩歌当代文学馆馆长、馆员、枣庄市第六届政协委员。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刘浩歌现任刘浩歌当代文学馆馆长、馆员、荷花文艺社社长兼总编、孔子函授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枣庄市政协委员。

在刘浩歌当代文学馆一个小时的座谈中,我从一个农民作家成长的岁月里品味到了草根文学爱好者的坚强执着。

微山湖里荷花,生活里的《荷花》文艺,《荷花》里的文学新人,都成了我岁月花儿红的点缀。

刘浩歌的妻子赠送给我当时最新的《荷花》杂志6期。

回到家之后,我把去滕州望庄的点点滴滴整理成文章寄给了我所兼职的杂志社。

微山湖采访之后,我有一种新的思索,对文学创作有了新的启示。乡土文学的发展理念和时代空气相融,乡土文学的繁荣芬芳和地域风貌密切关联。

分析作家刘浩歌的杂志经营和对文学新人的扶植,我明白了一个新道理,物质金钱和文化奉献合唱才有了新文学,不知您是不是和我共鸣?说与不说都有生活故事缩影,这是我从多家自发成长的文学团体总结得来的精品理论。

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到:为文学而行走,乡土是我的根!从黄河出发,远走有植物和动物的地方……

——这就是我的乡土文学观。

我从网络上看到一位记者韩艳采写发表在《神州杂志》上并在中原作家网晾晒的关于刘浩歌乡土文学之路的文章,现借鉴赏析如下——

●刘浩歌:从农民到作家,永远扛起乡土文学创作大旗

在乡土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有这样一个执著痴迷的追求者,他把对故土的眷恋、对乡亲们的厚爱凝于笔端,无怨无悔地讴歌着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他,就是扛鼎乡土文学创作大旗的山东作家刘浩歌。

●微山湖畔“荷花”开

关于刘浩歌的乡土文学作品,人们有着较多的阅读愉悦和艺术感受,然而更值得人们称赞的是,他在面对生活窘况时,不但能坚持文学创作,而且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放到发现、培养农村文学新人和推动乡土文学的事业上。

1986年10月,刘浩歌倡导成立了荷花文艺社,并担任社长,集合起一批乡土文学作家及文学爱好者共同探索、耕耘。滕州市和微山湖周边几个县市的文学青年纷纷带着习作赶来求教。在许多日夜里,刘浩歌和他们交朋友,谈文学,帮助他们修改作品,还多次到家乡的中小学作报告,鼓励青年文学爱好者和中学生勇闯文学殿堂,把一些较为成熟的作品收入他主编的《新星》丛书和作家文库丛书。

为了编辑修改会员们的作品,刘浩歌曾多日熬夜,竟致累的病倒住院。亲友们心疼地劝他:“你这么累这么苦为了什么?”刘浩歌笑了笑:“为了让咱土生土长的乡土文学走向全国!”

为了家乡的学子成才,刘浩歌先后被18所中小学聘为校外辅导员,在北京、山东、吉林、河南、黑龙江、湖南等省市作自学成才报告和文学创作讲座300多场次,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题词称赞他是:“人民作家,光耀乡土”。原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马烽称赞刘浩歌:“荷花文艺社的路子正,无愧为农民的乡土文学社团”。原中国文联副主席罗扬题词:“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目前,荷花文艺社已被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经国家民政部、中国文联批准)发展为团体会员,拥有全国各地会员6000余人。

2001年刘浩歌为弘扬乡土文学,扶植和培养文学新人,面向微山湖的父老乡亲、面向人民大众,自己出资并自己编辑、设计、校对,创办了《荷花》杂志,担任社长兼总编辑。从此,他冒严寒,顶酷暑,不顾一切为杂志奔波着,忙碌着,一期又一期的出版着,使一大批有才华的农村青年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

在荷花斋,刘浩歌耗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每天都挤出时间来接待登门造访者,还要阅读来稿来信。一名在西北轻工学院读大三的滕州籍学生孙缓缓在来信中说:“作为你的一位小老乡的确被你顽强的奋斗精神所感动,也深深敬佩你热爱家乡的一片赤子之情……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很想得到你的指点。”刘浩歌在复信中介绍了自己的创作和成长经历后,真诚鼓励她:“你酷爱文学并坚持业余创作,那就大胆地去追求吧!莎士比亚说过,上帝把亚当贬落到人间后,所制定的戒律第一条就是要用自己的血汗换取面包。成功和辉煌来自于艰辛和磨难……活就要活出一种气概,一种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志士之气。”刘浩歌用他的人生经历,更是用一种精神,时时在激励后来者。

作为一个从农民成长起来的乡土文学作家,刘浩歌生活并不富裕,仅靠以文养文的笔耕收益难以维持杂志的开支,他却个人出资几十万元,成功地举办了“浩歌杯”全国乡土文学大奖赛,他有一个酷爱乡土文学的赤子之心,他是一个强者,也是一个令人敬佩的贴近人民的作家。

●情系乡土 妙趣横生

对于故乡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赞颂,刘浩歌从来是不惜笔墨的。在这些普普通通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身上,刘浩歌寄予着一片爱恋之情。刘浩歌的小说,就像一首田园诗,轻轻地勾起曾经的过往与记忆,悄悄地诉说着逝去的似水流年。它温馨又温暖,质朴又真挚,事无巨细,娓娓道来,无论家长里短,还是街谈巷议、乡间传闻,都一一落入笔端,诉说着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乡土故事。

正是因为有这种接地气、贴着人心的写作,因为他一辈子都在写荷花飘香的家乡、写微山湖畔的乡亲们,因此刘浩歌的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是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一种清新的、纯朴的气息,氤氲着微山湖畔的泥土芳香。

作为一位农民子弟,刘浩歌对父辈身上的落后意识也进行了善意的讽刺和批评。《“弯弯绕”的黄粱梦》构思奇巧,诙谐生动,入木三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称得上是一篇新的“醒世恒言”。我们从“精灵鬼”张老贵、“呱呱鸟”李满财的身上看到了存在于某些农民身上的自私、贪小便宜等旧习,但我们并不觉得他们可憎,只觉得可笑又可爱。

刘浩歌乡土文学兼有题材的传奇性和人物的平凡性,使他的作品在吸引人的同时,也不会使读者有离奇怪异之感。有的从篇名上就可看出故事的传奇习惯,如《神秘的金宝盒》《“铁拐李”遇仙记》《“弯弯绕”的黄粱梦》《张老三奇遇》《死人喊冤》《傻子和他的俊媳妇》等,这反而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传奇性是我国大众文学的重要支柱,但要使这种传奇性经得起推敲,为读者接受,不对它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就要在塑造人和事上下功夫。刘浩歌在继承宋人话本和“三言二拍”优秀传统的同时,剔除其中的荒诞倾向,努力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相结合的道路上探索,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为读者喜闻乐见的典型人物,使作品的传奇性扎根于肥沃的泥土之中,有了可靠依托。

刘浩歌的作品在从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中汲取营养、推陈出新方面是十分明显的,《“铁拐李”遇仙记》受到民间故事“田螺仙子”的启发,《“精灵鬼”卖油》中的张老贵“负荆请罪”源于《将相和》和《水浒传》,《借媳妇》脱胎于传统戏曲……老梗新谈,让他的作品有很强的故事性和现实意义。

刘浩歌作品的特色还在于兼有故事结构的悬念性和叙述的平易性。悬念是牵动读者思绪的重要手段,而叙述的平易性恰恰延伸了这种悬念性,这正如层层剥笋,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直到真相大白。刘浩歌往往在故事的开头就提起悬念,很快就抓住你的心,使你不得不读下去,看个够。如《寡妇门前》的开头:“微山湖畔有个荷花湾,湾里出了不少新鲜事儿。就拿刚死了丈夫的苦瓜嫂说吧,不知为啥,突然成了引人注目的人物。近几天,赖福和蔡旺两个光棍两种表现:赖福半夜三更老在苦瓜嫂院墙外头转悠,而蔡旺却笑眯眯地在苦瓜嫂家出出进进,仿佛是这家的主人。有人摇头说:‘等着瞧吧,寡妇门前的热闹戏要鸣锣开场了!’”又如《“精灵鬼”卖油》的开头:“在微山湖畔的一溜十八村,哪位不认识卖香油的‘精灵鬼’张老贵,不知为啥,近几天大伙再也听不到那又尖又油的卖香油的声音了。张家祖传的小磨香油突然停了业,使得一些好奇的人不断打听小道消息。然而,张老贵的嘴巴却像贴上了封条,一字不吐,半缕不露。”

语言的乡土味和口语化也是刘浩歌作品的一大特色。是否注重语言的地方色彩,能否熟练地使用方言俚语,这些都是衡量一个小说家能否写好乡土小说的关键。只有真正源于民间,源于生活,深入地掌握这些最有生命力的语言,小说才能真正达到妙趣横生、奇趣天成。

刘浩歌的较长篇幅的人物对话大都写得很精彩。这些家长里短的“闲言碎语”使人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歇后语、夸张语、诙谐语的运用也很成功。特别是他有意识地从古典小说、民间说唱艺术、大众语言中汲取养分。如在《婚骗》中:“那女人见自己惹下了大祸,早吓得一身冷汗,二目散光,三魂飞去,四肢战栗,五脏欲裂,六神无主,七情失控,八字倒运,九转愁肠。”“只见那女子乌黑的头发黑亮如漆,身材不胖不瘦,个子不高不低;瓜子脸,高鼻梁,弯弯的眉毛双眼皮,水灵灵一对杏子眼,雪白的牙齿好整齐。上身穿白底蓝花的确良褂,下身穿浅灰色裤子三合一。面容憔悴低头走,好似九月霜打的南山菊。”

作为新一代农民作家,刘浩歌的语言与前辈农民作家相比,更富有文采和抒情性。如:“两个相对无言,默默地互相望着对方的脸,只见窗外夜色的星月不知何时已经从天幕上清淡了,褪色了。夜如同淡紫色的花瓣,慢慢消融了一片白色的微光中,天蒙蒙亮了。隐约看见微山湖涌出一片灰白色的水光,在水尽头,出现了几片紫色的霞云,一轮圆圆的火球即将在湖面上升起来了。”(《傻子和他的俊媳妇》)“你瞧,刘家院子虽然不大,却成了名副其实的瓜蒌园:屋檐下,墙头上,一棚棚,一架架瓜蒌,枝肥叶茂,葱葱郁郁,绽放着一簇金黄色的花儿,摇着肥胖的绿叶,结满了圆滚滚的大瓜蒌。看一眼,喜煞人!”(《不是冤家不聚头》)

乡村生活的细腻传神在刘浩歌的笔下缓缓流淌,这些发生在当下的故事,是对我国农村鲜活的写照。正是这些琐碎得掉渣的讲述,呈现出了当下农村的真实面貌。通过这些细腻而逼真的写实,农村的生活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为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愉悦的心情。

●书写新时代的乡土文学

刘浩歌赠送我一本《刘浩歌乡土文学选》(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版),收录了他历年创作的23篇文章,从篇幅看大都属短篇小说之列。他的作品从整体上焕发出的鞭挞假恶丑,颂扬真善美的伦理观念以及了解人、沟通人、尊重人、珍惜人、保护人的民主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同他的经历是紧密相关的。正如刘浩歌在本书后记中所言:“我经历了那么多辛酸的事,听了那么多悲壮的歌,走了那么长坎坷的路,又面对着那么大一个浩浩荡荡的湖,又曾几度从生生死死的边缘上折回这清清朗朗的世界上来,该有多少情思,多少欢笑,要流泻于自己的笔端呢?”

广袤厚实的土地,不仅生长着绿色的森林和庄稼,而且生长世人最质朴的情感和最深邃的文学。于每个人而言,乡土和那里的父老乡亲是我们精神上的归依,但借助写作,则会更多地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温暖和满足。刘浩歌一直直面自己真实的家园,不虚妄,不矫饰。家园里的每一种事物,都散发着人性关照和人文气息。刘浩歌试图以一种略显拙朴的书写方式,以自己的文学和人生体验,去揭示乡土文学的深厚底蕴,展示神州大地民族淳朴、本真的状态,探问其背后的乡音、乡情源流与乡土成因。

刘浩歌说自己的创作一直都是立足于乡土大地。因为他对故乡的人民是怀着不可言说的无尽的挚爱,因此他的作品深受人民的喜爱,这是一个相互互补、相互哺育的关系,微山湖畔的父老乡亲用自己的情感生活哺育了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又用他的作品反过来反哺他的故乡。

刘浩歌先后出版了《刘浩歌乡土文学选》《荷花四季》《刘浩歌散文集》《孔府秘踪》和长篇自传体小说《土生土长》《我从微山湖来》等作品集22部,共计600多万字。

除了热情,还有刘浩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他不计名利,不辞辛苦,可谓上下求索,苦心经营,经营着“微山湖文学”这片热土,刘浩歌已成为当之无愧的新的历史时期乡土文学的一面旗帜。

刘浩歌说:“文学与世俗,与功利无关,文学需要净土和沉静写作的韧性。我致力于乡土文学挖掘,把那些像深藏的地下水一样滋养一方百姓的边缘文化与生活,鲜活地表现出来。”

刘浩歌不只是一个作家,他的眼光不只盯着文学,与其有关的诗书画,他都在经营,他能够把这些相关东西融合为一体。他在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刘浩歌当代文学馆”,使文学有了载体。刘浩歌虽已年过半百,但其拥抱乡土文学的热情更炽,期望乡土文学的旗帜更艳。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微山湖畔坚实丰厚的生活泥土就像那接天的莲叶,养育和催发出天然清新的乡土文学之花!

好的文字就如同对人文精神的坚守,就像五谷杂粮的种子,深埋于人心温暖的大地。就如刘浩歌在《阳光下的乡土地》中写道:“但愿,我的作品就像娘的手一样,是那乡村的沃土,只要一场雪就会变得丰姿光洁。”祝愿笔耕不辍的刘浩歌和他的父老乡亲一样,低伏身躯,从泥土里培育出更多更好的青枝绿叶的庄稼和文字。

●刘浩歌建树乡土绿洲

刘浩歌,1954年12月23日出生于山东省滕州市望庄村。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荷花文艺社社长兼总编。著有《刘浩歌乡土文学选》《刘浩歌通俗文学选》《刘浩歌散文集》《刘浩歌书信集》《我从微山湖来》等长中短篇作品集25部、计600万余字。

1990年,《刘浩歌乡土文学选》荣获山东省滕州市政府“龙泉塔文艺创作”一等奖。1995年,《刘浩歌散文集》荣获文化部“全国爱国主义征文优秀作品奖”,滕州市委“二五”战略精品一等奖,滕州市政府第二届“龙泉塔文艺创作一等奖”。1998年,《刘浩歌作品自选集》荣获中国作协《文艺报》,全国文艺创作优秀作品一等奖。2000年,《土生土长》荣获《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作协《文艺报》“全国文艺创作研讨会文艺作品集类”二等奖、“伯乐”荣誉奖。2001年《荷花四季》荣获中央电视台、《十月》杂志社“全国首届文学新世纪”优秀作品集。2011年《岁月如歌》收入的《海兴三景》荣获大众文学学会的《散文选刊》“大美天下全国首届旅游散文”一等奖。2010年,荣获"中国通俗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

通读这篇纪实报道的文章,剖析解读收获一下几点收益:

一个人,尤其是农民作家,这类人成长的心声沉淀。

一、天才酝酿,奋发图强。

二、人脉奖赏,贵人相助。

三、夫妻恩爱,相互理解。

四、群众拥护,举手之劳。

五、新人奉献,有求必应。

六、众人拾柴火焰高,众筹资金事业红。

土出才气这是上天和人缘的高度奖赏,从有成就的人才身上,我看到了这6条生活闪光点。

微山湖采访之后,我有新的发现,单靠一个人拼命三郎似的努力不可能成就大事,也许会因为命运而落魄街头,也许会因为坚持而功成名就。造化捉弄人,就看你为人处世的现实能力了。

北漂的路上,我有我的个性选择,什么适合自己,什么不适合自己,有舍有得乐于奉献基层。从泥土脚下收割自己的庄稼,大豆玉米花生小麦都是我的生活食粮。

现实生活风雨中,因一次打击不再和小人赖人争执,不再与名人大家攀比,我是黄河的儿子,我有我的生活圈和事业市场,诗歌泥土芳香咏唱最基层的劳动,这就是土作家的我,坚守最初的梦想,一路前行在北漂的路上。

我在《荷花》杂志上发表过作品,我曾加入了荷花文艺社,作为乡土作家的一员,我富有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精神,我拥有了红荷与蜻蜓的融情,昨天的付出有汗水,今天的收获有莲藕。当下,在自媒体家族中历练着耕耘着,我很充实温馨和幸福……

微山湖采访的故事,终生收益,在我的文学故乡,我用心血歌唱火热的生活,感谢生活中的人脉和善事,才有了我可爱的乡土,我在新年寄语中这样写到:《把你的名字写进我的日记》,感谢所有爱我和我爱的人,和我相关的人和事都是我乡土文学的正能量——

●把你的名字写进我的日记

——中国河子文化艺术传媒新年祝福

●冰阳

2021年的春秋,和友人一起走过。

2022年的冬夏,和友人一起期盼。

2021年12月31日,一年的匆匆定睛最后一天,你有何心愿?

回忆往事,不乐和快乐都在。

友人呀?你是否知道,在我的岁月河流里,在我的日记墨迹中,你的名字都记录在我的日记。

生活的美好,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富有,更让人快乐的是精神家园的充实。

不是友人说的纸上谈兵,而是心海真言的实际行动。

人的一生,除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富有正能量的爱好和身心健康。

生活质量的好坏,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和奋斗,而且更重要的是是家国情怀。

夜空中的北斗是方向,蓝天中的红旗是信仰,和友人一起勤劳致富。

想起我的恩师叶学廉老师,从采访到播音主持的泥土风格唱响了黄河故乡。

想起我的游子师长薛江荣老师,天津市《津南报社》的7人编辑风采温暖了咸水沽的漂。

想起我的新疆之旅兵团农场检察院师恩采访邀约的红柳风情。

想起北京《京郊日报》编辑杨红珊老师的教诲和指导。

想起中央人广播电台《439播音室》的倾情相约。

想起《农民日报》社的《读者来信》编辑老师的鼓励。

想起《北京文学》的岁月伴行。

想起《人民文学》的点滴耕耘。

想起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老师颁发奖金和证书背后的祝福和牵手。

想起河南省濮阳市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史林组建文学社的盛情邀请,山东记者站建站的艺海丰碑。

想起微山湖采访,第二代乡土文学大师刘浩歌老师的指点和给予的厚望终生难忘。

想起河南省鹤壁经济广播电台老师采录稿件并发放稿费汇款单的鼓励,都是艺术路上的深情感言。

没有忘记文学社友人骆驼等一大批文学挚友,没有忘记漂泊之旅游子孙秀峰等一大批打工好友,没有忘记每日三百封读者来信,没有忘记网络平台播音主持桃子等同事,没有忘记中国河子文艺之声枫林等千万读者和听众。

2021年12月31日,一年365天的最后一天,作为文艺路上黄河之子之一员,向所有支持我们中国河子文化艺术传媒发展的同仁友人和师长致以新年的祝福,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幸福,祝大家家和万事兴,祝大家工作愉快事业有成!

岁月匆匆,年轮增长,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并肩作战,为乡土文学潜身耕耘在乡村战线上,好好致富我们的家园,好好编织我们的乡土梦想。

2021年12月31日寄语元旦而作于河子书屋

不想错过《楚成阳北漂》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书页 目录
新书推荐:时空穿越,位面太多现在有点忙 御兽:最终神座 风起斟鄩 我的祖传菜刀 躺平勾栏听曲,系统急了 和超算一起穿越 王者荣耀之神明纪元 魔头修仙:我有炉鼎三千 王海和他的女人 空姐背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