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解析茅盾文学奖(1/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提起茅盾文学奖,我念起了作家茅盾,上中学时的我,记得我上初二时学习的课文《白杨礼赞》,白杨树精神从此走进我的灵魂。
关于文学家茅盾,从我内心深处解读对他的敬仰和崇拜——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中国现代作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虹》《腐蚀》《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宿莽》《委曲》;散文集《白杨礼赞》《速写与随笔》《话匣子》《印象·思想·回忆》《炮火的洗礼》《时间的记录》;评论集《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夜读偶记》《给青年作者的信》《鼓吹集》《鼓吹续集》;话剧剧本《清明前后》;中短篇小说《路》《三人行》《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作品集《茅盾文集》《茅盾选集》《茅盾全集》等。茅盾于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1916年8月,任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192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937年,创作完成中篇小说《路》《三人行》和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翻译作品《文凭》《战争》等;1949年,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1949年10月—1965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3月—1981年3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作家茅盾生平
作家茅盾的生平事迹,在心中潜滋暗长,给了我创作的动力。
1896年7月4日,茅盾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1904年,入读于乌镇立志小学。1907年,转入乌镇植材小学。1910年,考上浙江省立第三中学(湖州府中学)。1911年,转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嘉兴府中学)读三年级。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班。1916年8月,任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1921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1926年10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1927年,任《民国日报》主编;9月,发表《幻灭》;4月—7月,任《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1927年—1937年,创作完成中篇小说《路》《三人行》和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翻译作品《文凭》《战争》等。1928年6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7月,离开上海,去往日本,并创作长篇小说《虹》(未完),以及《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北欧神话ABC》《中国神话研究ABC》等著作,《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等论文。1930年4月,从日本回到上海;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执行书记。1931年,与鲁迅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1932年,先后发表了《子夜》《春蚕》《林家铺子》;2月,发表《上海文艺界告世界书》《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1934年9月,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1936年10月,与部分文艺工作者联合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1937年,任职于《救亡日报》,主编《呐喊》。1938年3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4月,任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为《立报》编辑副刊《言林》;创作完成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1939年3月,任教于新疆学院;4月,任新疆文化协会委长。1940年5月,先后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10月,任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另创作完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1941年5月,任《大众生活》编委,并在该刊连载了长篇小说《腐蚀》;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12月,离开香港到达桂林,并创作完成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劫后拾遗》等。1943年8月,陆续发表长篇小说《走上岗位》(未完成)。1945年,创作完成剧本《清明前后》。1946年5月,到达上海,并主编《文联》;6月,发表《上书蒋主席马歇尔及各党派》;10月,与沈钧儒等发表《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等文章;另翻译出版了苏联小说集《人民是不朽的》《团的儿子》《苏联爱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等;后赴苏联访问,期间著有《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1947年1月,陆续发表《游苏日记》。1948年5月,联合发表《致国内文化界同仁书》;7月,参与了《小说》编委工作;9月,主编《文汇报?文艺周刊》,并在该刊连载长篇小说《锻炼》,另创作并完成了《脱险杂记》。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7月,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作了《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国统区文艺》报告,另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现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49年10月—1954年12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1965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1954年9月—1959年4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12月—1959年4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9年4月—1964年12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9年4月—1965年1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64年12月—1975年1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5年1月—1978年3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常务委员会委员。1975年1月—1978年3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3月—1981年3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另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常务委员会委员。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茅盾个人生活给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帮助,他的家世背景你了解吗?
茅盾的父亲沈永锡是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茅盾的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婚姻家庭1918年,茅盾与孔德沚在老家乌镇结婚。两人育有一双儿女,女儿沈霞生于1921年,儿子沈霜生于1923年。
●作家茅盾主要作品
截至1981年3月,茅盾已翻译了240多篇文学作品,涉及30个国家的150多名作者,涵盖了多样文学题材和文学样式,如科幻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社会评论和文学理论等。
●出版时间作品名称作品类别出版社
1921年12月《近代文学体系的研究》理论集上海新文化书社1928年8月《小说研究ABC》(ABC丛书)理论集世界书局1928年8月《幻灭》(文学研究会丛书)中长篇小说商务印书馆。
●作家茅盾创作特点
茅盾擅长以理性思辨剖析社会现象,构建长篇巨制。茅盾的文学道路,与倡导“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结伴而生。这样的现实主义文学与向壁编造、矫揉造作、粉饰太平的虚假文学形成对照。“五四”时期,强调“血与泪的文学”,目的是要文学创作者正视社会现实,将文学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重新建立在一种批判的基础上,也就是要彻底打开创作者的社会视野,拆除创作者与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壁障,让文学创作者在广阔的社会天地中,感受和体验普通百姓的生活,反对附庸风雅、吟风弄月;强调写实手法,而不是相比虚构的编造手法来进行文学创作。茅盾的这种意识,顺应了五四新文学潮流的时代需求,来自他的文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具有强烈的在场感。茅盾的小说具有学典性,并注重作品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要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历史内容”,追求对时代社会做一种“全景式”的描绘。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提供一幅中国现代社会演变的历史画卷;1927年以前,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外国文学的译介工作,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自辛亥革命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风貌及其繁复变幻各个阶层的生活及彼此间的冲突在文中都有反映;20世纪60年代,茅盾助推“中间人物”论,小说创作中产生一批独具性格特征的“中间人物”。他们与当时文坛流行的“英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照。文学评论茅盾宏观文学批评的特点之一,就是善于把对作家作品的美学评价和特定的时代、整个社会的思潮联系起来。从这一点出发,茅盾认为“五四”初期“表现时代的文学作品”产生得少的原因,固然与“新文学”的初期尚未成熟有关,但“更切实地说,是因为当时的文坛上发生了一派忽视文艺的时代性,反对文艺的社会化”的思潮。事物总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的,要正确地评价和探讨作家作品的艺术规律和成败得失,就不能孤立地仅仅从他的自身中找原因,而必须同时深入时代政治和经济与文艺的关系中,深入社会的思潮中探求答案。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茅盾不仅对单个作品的评价,而且在对作家的评价方面就较同时代的一些人深刻、准确。在人物形象的研究方面,茅盾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并将两者紧密联系、融会贯通,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研究。茅盾还对“知识分子形象系列”进行了研究。他在评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从侧面揭示了特定历史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的负荷”和“思想的轨迹”。茅盾一直注意从比较的角度研究文艺问题和剖析作家的思想和作品。通过比较进一步论述事物的特性,准确地评价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深入地剖析作家思想的根源。茅盾对文艺问题和作家的比较研究,还表现在纵向研究上,注重研究作家创作道路上出现的新的思想内容、新的艺术追求从变化发展的角度作出评价。这种比较研究的视角不仅需要批评家具有穿透时间屏障的能力,而且更要具有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内部主要特征的水平。将同时代作家作品作横向比较,又是茅盾比较研究的又一特点。茅盾文学批评的视野很广阔,他对一个时代作家作品或文艺题材的研究,不是单个地追踪,更不是孤立地探讨,而是将它们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比较中鉴别它们的美学价值,评议他们的新贡献、新创造。茅盾对文艺问题和作家作品的“观察”是实事求是的,思考也是透辟的。在尽可能全面地掌握研究对象材料的基础上,对被研究的对象或作家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是茅盾文学批评活动中史论眼光的又一特点。对于文坛新人,不因其初出茅庐而看低、贬斥,也不因其初露锋芒而一味捧煞,而是能够认真剖析他们的作品,观照他们的思想,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在具体评论作家作品时引申出一个理论问题,从而加以阐述,看上去三言两语,却有一定的理论锋芒和理论深度,这是茅盾文学批评中理论色彩的一个表现。科普散文茅盾的科普散文回荡着“科学发达”的思想主旋律,并表现出了自己的风格特征。首先,是风趣、形象的通俗性,把呆板、机械的科学知识论述转换成幽默、生动的文学语言,使人读来感到亲切、简明,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其次,表现了科学知识的准确性,从历史演化到数据处理,从理论引证到实验举例,都追求符合该学科知识的科学规范,有的还以图表、百分比来表示,达到了标准化、数学化的精确和细致。系统性是茅盾科普散文的又一特点。除了个别篇章以外,茅盾五四时期写的科普散文大都互相照应,目的是为读者提供某一学科较为全面的现代知识;为人类征服自然、创造财富提供学习、研究和应用的方便。作品《子夜》茅盾通过《子夜》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上海的各种社会景观:资本家的豪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拼,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作家又通过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以全面的表现”。通过主人公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他多重线索,使全篇既展示了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主人公的悲剧,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茅盾以写史的态度创作小说,《子夜》的情节是在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的史实。《子夜》把这类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应该说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试验。《子夜》的史诗品格,无疑得益于“诗”与“史”两种语盲巧妙调适与组合。《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
●作家茅盾对文坛的影响力
茅盾的影响文坛,主要在于他创造了文学的新范式。首先是重视题材的社会性、主题的重大性,创作和历史尽量同步;其次是着重从经济生活的变动反映都市社会的演变,用阶级及阶级斗争的观念来观察、分析、表现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物典型,并表现出作者的政治倾向性。茅盾将小说艺术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创造了“社会剖析小说”模式,有别于都市新感觉派式的都市小说。现实主义文学观是茅盾的文学思想的核心。他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文学创作源泉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因此,文学应该反映时代的风貌,反映每一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茅盾创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他小说的创作题材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涵盖了20世纪中国上半叶的历史全貌,时代的线索排列构成了社会的编年史。
●评价作家茅盾
“茅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浙江省人民政府评)“茅盾是中国现代最有影响的文学家之一,是中国左翼文坛的主将之一,是中国现代严肃文学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是时代激流的摄影师,是时代风云的书记官,他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其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的泰斗地位。”(中国茅盾研究会评)“他(茅盾)的作品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早期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同时,他对中国的科学、革命和民主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宿迁学习平台评)“茅盾是一位文学家,用手中的笔描画这个世界。同时也是一名革命者,善于用文字的力量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前进。他是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一生经历丰富曲折,是辛亥革命、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的见证人;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革命和文学紧密相结合的一生,他以创造进步文化为己任,辛勤笔耕六十多年,为中国为人民留下了一千多万字的不朽作品;他毕生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全身心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现代进步文化殚思竭虑,鞠躬尽瘁,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青年网评)“茅盾无疑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与同期任何名家相比,毫不逊色。”(文学史家夏志清评)“茅盾热心于提携青年作家,他的作品丰硕,为人谦和,素有‘文艺园丁’的美誉。”(《人民政协报》评)“茅盾至今拥有着文学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他的创作是我们不断推进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源和价值参照。”(《光明日报》评)
●后世纪念
乌镇茅盾故居,是茅盾诞生和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地方。故居坐落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观前街17号,坐北朝南,为临街四开间两进木构架楼房,楼上楼下共十六间,分东西两个单元,建筑面积444.25平方米。茅盾故居于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茅盾故居,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南后圆寺胡同13号,是由一个二进四合院组成,茅盾半身身铜像坐落在庭院中,三个展厅和会客室组成院落前庭,后庭为起居室兼卧室。自1974年12月初由原文化部宿舍迁入,直到1981年2月20日,茅盾在这里度过了6年多时光的晚年生活。1984年5月24日,北京市政府发文公布茅盾故居为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3月27日,茅盾故居正式对外开放。组织命名1981年9月,由罗荪、黄源、林焕平、叶子铭、孙中田、邵伯周、庄钟庆、丁尔纲等共同发起筹建全国茅盾研究会。1982年8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第201次会议作出决定,批准作协报告。1983年3月27日,中国茅盾研究学会正式宣布成立。奖项命名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纪念邮票1986年7月4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茅盾诞生九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2枚,第一枚“茅盾头像”,画面主图为茅盾肖像及其亲笔签名,面部用笔浓重,突出了茅盾敏感细腻、坚守信念、执着追求、敢于抗争的性格;第二枚“茅盾的工作像”,画面表现的是茅盾充满自信的半身坐姿,背景是茅盾的《子夜》手迹,字迹清楚、秀丽。
说到文学家茅盾,我很喜欢他的散文,读他的《白杨礼赞》,想到了我们祖国的大西北,爱赏新疆兵团好风光。
中学时代的梦想,去祖国大西北走一走看一看。
2017年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青春梦想,去新疆胡杨林阅读白杨和胡杨,真的很好,真的很美,真的很不错!
提到白杨树,我也有一个新的设想,有朝一日也收获茅盾文学奖,感恩散文和小说的引路人之一茅盾老师。
不知我的同窗好友怎么想,一个北影毕业黄河之子能历练成一名编剧作家和诗人,实在是不多见,为自己的坚守和执着挂一盏灯笼!竖起一面红旗很好!
我在日记中写下心声——
●问候春天
漂的故事
采撷风景
首都风采
植树造林
杨树毛毛芽芽
油松来自祖国远方
鸟巢在白杨树上
喜鹊叽叽喳喳舞蹈
风儿悠悠
绿儿问好
蓝天下的游子摄下风骨
不再寒冷
不再干枯
精神乐观情真意切一点绿
不见不散
有歌有诗
功夫在路上
不是谁看谁不顺眼
而是你我同歌生活金曲
白杨和油松暖暖的拥抱春天
2021年3月24日为中央美术学院《白杨树》作于北京
茅盾文学奖的标准,你知道吗?百度知道
茅盾文学奖的评定规则是什么?
解答如下,以激励最基层的文学作者。
一、范围
1、茅盾文学奖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现每四年评选一次,凡在评选年度内公开发表与出版,能体现长篇小说完整艺术构思与创作要求,字数13万以上的作品,均可参加评选。评选年度以前发表或出版的,经过时间考验的优秀之作,在得到评委会不少于半数委员的赞同后,亦可参评。
2、多卷本长篇小说,一般在全书完成后参加评选。
3、鉴于评选工作所受的语言限制和各种具体困难,凡是用少数民族文字创作的长篇小说,均要求以汉文的译本出版后参加评选。
4、同一作者不宜连届获奖。
二、标准
1、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原则,所选作品应有利于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对于深刻反映现实生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较好地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发展趋势的作品,尤应重点关注;要兼顾题材、主题、风格的多样化。2、要重视作品的艺术品位,鼓励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基础上的探索和创新,鼓励那些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三、纪律
1、为确保评奖的权威性与公正性,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要坚持评奖标准,逐步向评委名单公开、投票过程公开以及评委评语公开制度过渡。每一位评委或评委会集体要对获奖作品分别作出简短的评价,评奖揭晓时公之于众。
2、杜绝行贿受贿等违法乱纪行为和人情请托等不正之风。评委会委员、审读小组成员以及评奖办公室工作人员,一律不得收受参评者的礼物,不得出席参评者的宴请,不得进行任何有可能影响评选结果的不正当交易。一旦发现此种行为,有关评委或评奖工作人员的资格将被取消,有关参评者的参评资格也将予以取消。
3、实行回避制度。评委会成员和参与评奖工作的工作人员若有作品参评,或与参评作家作品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如系作品的责任编辑、参评作者的亲属等),应主动回避。
●点评获得茅盾文学奖作品有己见
在茅盾文学奖得主中,有评论者如是说,给我一点新的启示和阳光。
茅盾文学奖十大最佳作品:
1、余华《活着》
余华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那都是写得非常之好,但是这么多年来,他却是一直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这不得不说是茅盾文学奖的遗憾。《活着》应当说是余华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里,余华向读者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价值观,那就是对于我们这些人类来说,你能够活着,那么就是一大幸运。但是这部《活着》却是没能获得茅盾文学奖,可以这是茅盾文学奖的遗憾。
2、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如果说余华的《活着》写得不错,那么这部《许三观卖血记》则是他的巅峰之作,在这部小说里,余华同样是描写了一个小人物许三观,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坚韧和顽强。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但是在一次回家的途中,他遇到了两个去卖血的人,于是他也试着去卖了一次血。也正是这一次的卖血,使得他的生活了很大的改变,他有了钱,于是娶了一个漂亮的女人。《许三观卖血记》最令人感动的片段,那是在最后一个章节里,许三观为了能够挽救,生命垂危的儿子,决定再次去卖血。这个故事,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感人,比起《活着》来一点也不逊色,但是这部作品,同样的没能获得茅盾文学奖。
3、张炜《古船》
张炜这个作家,比较低调,可能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但是他同样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家,例如他的这部《古船》,那就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作品。在这部作品里,作者描写了虚构了一个名叫洼狸的小镇,讲述了这个小镇上,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一个生存状态。《古船》这部小说里,一直在描写一条河,那是一条很古老的河,这条河也正是这部小说的精神所在,它是要告诉我们,人类的生命,那就像是那条河一样生生不息。同样的这部作品,也是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
4、张炜《九月寓言》
张炜的这部小说同样是一部了不起的小说,这是一部在不断行走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人们不知道下处是什么地方,于是他们只好不停地走。这部小说也是有着超高的艺术水准,但是这部小说,也还是被茅盾文学奖给忽略了。
5、韩少功《马桥词典》
韩少功的这部《马桥词典》是一部迷人之作,在这部小说里,作者设置了很多的方言俚语,讲述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更多的是作者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这部小说,也是被茅盾文学奖忽略了。
6、阎连科《受活》
阎连科的《受活》是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小说,这是一部充满了想象力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写了一个看似很荒诞,却是极其深刻的故事。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受活庄的地方,这个地方的人,他们天生残疾,而且他们都觉得自己是正常,只有那些健全人才不正常。那个县的县长也正是看中这些人的愚昧,于是把他们组织起来,带到外面去表演节目赚钱,为得就是能够买回列宁的遗体。当然最后这只是一场笑话,故事也在这个笑话中结束。这部小说,也是同样的被茅盾文学奖给忽略了。
7、阎连科《日光流年》
阎连科的这部《日光流年》,同样也是一部精彩之作,这部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把一个故事讲得非常精彩,而且让读者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赘。这部小说也是被茅盾文学奖忽略,可以说是非常的可惜。
8、莫言《檀香刑》
莫言的这部《檀香刑》在他众多的小说中,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但是这部小说,也是同样的还是被茅盾文学奖忽略了。《檀香刑》是一部让人看了会胆战心惊的作品,这部作品是以施刑为主线,讲述了清末时期,山东高密人,是如何在那个特殊时期生活的图景。
9、贾平凹《废都》
《废都》是贾平凹一部力作,在这部小说里,所折射出来的是当代知识分子一个真实的写照,他们不再是躲在家里研究学问,而是沽名钓誉。例如小说中的庄之蝶,他嘴里时常说在创作一部小说,但是到时也没有写一个字,这对于当下众多的知识分子来说,那就是一个大大讽刺。贾平凹的这部《废都》无论是在哪个方面来说,那都是当代一部难得的佳作,但是这部小说,却还是被茅盾文学奖忽略了。
10、苏童《河岸》
苏童写过了很非常不错的小说,尤其是他早期的那些短篇小说,可以说每一部那都是写得非常不错,但是如果说起他的长篇来的话,那么个人认为是《河岸》。这部小说,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说,它都是苏童众多小说中,最好的一部,但是这部小说,也是没能够获得茅盾文学奖。
血脉亲情暖爱,岁月流淌年轮,关于文学之路,不是为中奖不中奖写作,爱我的所爱,为人民服务咏唱美好大自然,弘扬乡土文化,才是我文学创作的出发点。我在日记中编撰我的岁月和生命——
●成长之路
李白的命运官场不通
才有了豪放的诗性
鲁迅的命运医学醒悟
才有了文学大师的行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我的岁月花儿红》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