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公案 第41到50(1/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第四十一回妖僧感摄善王钱
断曰:
妖邪作祟终被诛,七圣法术显神奇。·s·a_n,y?e?w~u/.+n¨e~t′
包公决断山门事,万代流传清名立。
东京城的善王太尉是朝中显贵。一日,他在后花园的四望亭上饮酒赏花,左右侍从表演杂剧劝酒。正酣饮时,忽听一声响,众人只见一个弹子飞入花园。那弹子如碾线般转了几圈,竟变成一个和尚,身披烈火袈裟,耳坠金环。太尉与众人见状大惊,太尉知其非凡,便问:“圣僧为何至此?”和尚道:“贫僧是代州雁门县五台山文殊院的行脚僧,听闻太尉素来行善,特来化缘三千贯钱修建山门。”
太尉心想:“此僧定非常人。”于是令左右设斋款待,和尚竟将斋食一扫而空。太尉惊讶许久,说:“我愿舍这三千贯钱,只是你如何带走?”和尚道:“贫僧自有办法。”太尉唤掌库人取来三千贯钱交给和尚,只见和尚从袖中取出一卷经卷抛向空中,顷刻间经上涌下众多行者,转眼将三千贯钱搬得无影无踪。和尚随即告辞,称要返回五台山,太尉送他出花园,暗自欣喜这善款未落空。
次日早朝,太尉在待漏厅遇见开封府包待制,闲聊中提及昨日施钱给五台山和尚之事。包拯听罢暗想:“世间岂有此等怪事?”便记在心上。退朝后,包拯升厅唤来温殿直,吩咐道:“近日郑州知府被妖人所杀,缉拿未获。今早听太尉所言,想必那和尚就是妖人,速差你在城内城外缉捕!”温殿直领命回家,心中忧虑,其心腹冉贵机警,问明缘由后说:“您有许多公人,何不分头缉访?”温殿直依言分派公人满城搜查。
温殿直与冉贵行至相国寺前,见众人围着看把戏——正是京城有名的杜七圣在施法。他将小孩装在板凳上,念咒后“宰剥”小孩,讨得赏钱后再将其救醒,众人喝彩连连。此时那和尚也在围观,为掩盖杜七圣的法术,他先念咒收走小孩魂魄,转身到对门店里吃面,用碟子盖住魂魄。杜七圣收了赏钱欲救小孩时,却怎么也安不上头,慌忙告众人:“哪位收了孩儿魂魄,望乞归还!”此时小孩头仍安不上,杜七圣怒从袖中取出葫芦子撒在地下,喷水后葫芦抽藤、开花、结果,他摘下葫芦一刀剁下,那和尚正在楼上吃面,头忽落地上!和尚忙摸头安回颈上,惊道:“几乎忘了那孩儿!”忙揭开碟子还了魂魄,杜七圣这才救回小孩。
人丛中有人传告,对门楼上和尚头落地竟能安回,法术更胜杜七圣。冉贵听闻,忙告温殿直,二人抢入面店捉妖僧,不想和尚用手一指,满店皆是和尚,真假难辨,竟被他逃脱。温殿直无奈回报,包拯遂出榜:“捉得弹子和尚者赏钱一千贯。”卖青果的李二夫妇得知妖僧住在隔壁,为领赏前来报信。温殿直领人赶去,正遇和尚醉归,当场绑缚解往府衙。包拯令用长枷监禁勘问。
次日狱司来报,和尚竟携枷逃脱,四下无影。正惊疑间,公吏禀称妖僧在街上拍掌而笑。包拯差赵霸领人追捕,见和尚躲入相国寺,遍搜不见。忽听佛殿泥塑八臂哪吒叫道:“我在这里!”赵霸欲打倒塑像,得道僧劝道:“待我祷告三宝,妖僧自出。”祷告后,妖僧果然走出寺门,众人追至河边,见他跳入河中消失。包拯赏李二夫妇一千贯,二人用赏钱做本成了富家。
一日,弹子和尚到李二家化缘,李二惊道:“包太尹正捉你,你还敢来!”欲去告发。和尚怒道:“你靠我才成家,竟敢无理!”口吹狂风,将李二卷上相国寺门首幡竿。李二妻告至包拯处,包拯不信,乘轿查看,果见妖僧立于竿上笑道:“贫僧只化太尉钱,不敢冒犯太尹,乞恕罪!”言罢将李二丢下竿摔死。包拯怒令射箭,却皆不中。忽有道士献计,让用狗羊污血蘸箭射之,果然射中,和尚浑身是血跌落,被公人捉住。
包拯道:“此妖不可留,即刻处决!”温殿直押至市心,和尚讨酒一碗,呷一口喷向空中,化作黑气罩住法场,趁机断索逃脱。温殿直大惊回禀,包拯遂上奏朝廷。后来这和尚参与王则谋反,被官军擒获,斩于东京市,妖患方息。
第四十二回屠夫谋黄妇首饰
断云:
凶徒结伙成祸患,包公断案如青天。
审出案情众人服,街巷儿童乐安然。
话说包拯任韶庆太守时,离城三十里有个宝石村,这里人口密集,其中黄孙长者家境富裕,有很多田园,祖上一直以务农为生。长者有两个儿子,长子叫黄善,次子叫黄慈。黄善娶了城中陈许的女儿琼娘为妻。
琼娘性格十分温柔,自从嫁入黄家门后,侍奉公婆非常恭顺和睦,所以全家上下没有不喜欢她的。嫁过来不到一年,一天,陈家派小仆进安来告诉琼娘:“老官人从庄园回来后偶然染了重病,让你回去照顾他几天。”
琼娘听说父亲生病了,怎么能放心得下?她让进安去厨房吃饭,然后对丈夫说:“我父亲病了,让人叫我回去照顾,你和公婆说一声,我马上就要走。”黄善说:“眼下正是收割的时候,工人都忙不过来,你先等几天再去也不迟。”琼娘说:“我父亲病在床上,盼着我回去,度日如年,怎么能等呢?”黄善一心想阻止她,就是不让她去。琼娘见丈夫阻止自己,心里闷闷不乐。到了晚上她心想:“我父亲只生了我一个女儿,又没有其他兄弟可以依靠,倘若有什么不测,后悔都来不及。不如不告诉他,悄悄和进安回去。等他知道的时候,料想也不会有什么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二天清晨,黄善早早起来去督促工人收稻子,琼娘起来梳妆完毕,吩咐进安打开后门出去。琼娘在前走,进安在后面跟着,当时天色还早,两人走了几里路,来到芝林,只见雾气弥漫,对面都看不见人。进安说:“太阳还没出来,露水又很重,不如到林子里躲一躲,等露水散去再走。”
琼娘是个机警的女子,她说:“这里道路偏僻,恐怕突然遇到人不方便,我们到前面的亭子里去歇着吧。”进安听从了她的建议。两人正走着,忽然前面来了三个屠夫,他们要去买猪,也赶早来到这里,正好遇见了琼娘和进安。琼娘头上戴的银首饰很多,其中有个姓张的屠夫最凶狠,他私下对两个伙伴说:“这个娘子想必是要进城探亲,只有一个小厮跟着,不如把她戴的首饰抢过来分了,胜过做几天活计。”一个姓刘的屠夫也说:“这话很对。我上前去抓住那个小厮,张兄去把女子的眼睛捂住,吴兄去抢首饰。”琼娘想把首饰藏在袖子里,却被吴九伸手进袖中去夺。琼娘紧紧抱住,哪里肯放手。姓张的屠夫担心遇到人不好办,拔出一把宰猪刀,将琼娘的左手砍下。琼娘忍痛跌倒在地,三人把她的首饰全部抢走了。进安上前来看时,琼娘已经不省人事,满身是血,他连忙返回黄家报信。
当时黄善正和佣工吃饭,听到这个消息,大惊失色地说:“不听我的话,遭此毒手。”他急忙叫了三四个人抬来轿子,来到芝林。琼娘稍微苏醒了一些,黄善把她抱入轿中,抬回家后一看,她左手被刀伤的地方,手掌几乎要掉下来了。黄善一边吩咐家人请医生救治琼娘,一边写了状子带着进安到府衙向包拯哭诉。
包拯看了状子,发现上面没有贼人的姓名,就问进安:“你认得抢劫的人吗?”进安说:“面貌没认清他们,只觉得他们像买猪的屠夫模样。”包拯说:“我想贼人不会跑远,估计还没进城。”他吩咐黄善去取来琼娘那件血染的短衫,并且不让外人知道。然后叫来值堂公皂黄胜,让他带着一个生面孔的人,吩咐道:“你把这件短衫穿上,到城中各条街巷去喊叫,就说:‘今早经过芝林,遇见三个屠户被抢劫,一个屠夫因为和贼搏斗,被杀死在林中,另外两个伙伴各自逃走了。’”
黄胜依照吩咐,带着一个生面孔的客人,穿着染血的短衫,在全城各处喊叫。走到东巷口张蛮家门口时,张蛮的妻子阿朱听到了,连忙走出门来问道:“我丈夫一大早就出去买猪了,不知道和哪个伙伴一起去的,也没人问个清楚。”黄胜听见了,就在对面的酒店里等着。张屠将近午后才回来,被黄胜上前一把抓住,押来见包拯。包拯随即下令搜查,果然搜出几件银首饰。包拯说:“你说出一同去的伙伴,就饶了你的罪。”张蛮只得供出了吴、刘两个屠夫。包拯立刻派黄胜、李宝分头去捉拿。不多时,吴、刘两个屠夫正好回来,被黄胜、李宝没等他们进门就捉拿回来见包拯。刘、吴起初不知道官府捉他们的原因,等到看见张蛮跪在厅下,惊得哑口无言。包拯也下令搜查,搜出他们各自的几件首饰,让用刑的人严刑审讯。三人抵赖不过,只得一一招供出谋财抢劫的实情。包拯让司吏整理成案卷,判处张蛮等三人都斩首之罪,把首饰归还给黄善。后来琼娘得到名医救治,伤好了之后,仍与黄善团圆。韶庆的百姓都敬慕包拯断案如神。
第四十三回雪廨后池蛙之冤
断云:
蛙群告罪能申诉,小吏违令竟充军。
包公德化施恩广,断案分明不徇情。
话说包拯自断黄善之妻被劫一案后,远近传扬,强暴之徒收敛行迹,百姓安居乐业,谁不敬仰敬畏?他每日坐于府堂,虽则诉讼清简、案牍无滞,但但凡有不明之事诉至台前,皆能顷刻间决断,如日出冰融般清晰,六房小吏哪个敢怀私心?皆执卷侍立,唯听号令。
一日,包拯公事之余,退居后廨铭心亭批阅案卷,廨后紧邻小荒池。时逢梅雨季节,将近黄昏,包拯端坐椅上,左右执烛侍立。.k¢a′k¨a¢w~x¢.,c·o*m¢检视数宗案卷后略感困倦,便凭几而睡。忽闻小荒池中群蛙相聚,一时间喧闹不止。包拯被吵醒,问左右:“何处如此喧闹?”左右近前回禀:“廨后有小荒池,恰逢夏雨初停,园圃新晴,群蛙聚集喧闹,并非人声。”
包拯听罢道:“这些虫豸何不到远处栖息,却在此嘈扰我?”即刻差人唤来司吏周礼。彼时周礼正在家中与故人饮酒,酩酊大醉,听闻包拯传唤,慌忙赶至廨后拜见。包拯吩咐:“你将我这示帖贴于小圃粉墙,晓谕池中群蛙,再不许在此喧闹,妨碍我在廨后审阅卷宗。”周礼领命,却将包拯的戒谕文书收在房中。他酒醉未醒,直睡到天明才进衙听候,早已忘了晓谕池蛙之事。
过了数日,本道传来文书,命本府审录重犯解京奏请定罪。公吏禀报包拯,包拯吩咐打扫后廨,当夜秉烛在厅上审卷。他执笔看卷,不觉捻须三叹,面色怆然。黄胜、李宝在旁见状,上前禀问:“公相为何看卷停笔?有何缘故?”
,!
包拯道:“你二人随我已久,说与你等无妨。今本省有文书来,命审重犯解京奏谳,我甚不忍。你等见我执笔未落,实因怜悯犯人,若成案卷解京,生死便在此一决,故而沉吟。”黄、李二人听罢,叩伏阶下道:“公相有天地般仁心,即便处决犯人,其死亦无怨言,今既有此善念,愿公相子子孙孙封侯不绝。”话未说完,忽闻后圃池中群蛙喧闹之声比前日更甚。包拯诧异道:“日前已戒谕过,叱令小虫不许在此喧嚷妨碍公务,今夜为何又如此?”即刻唤来周礼质问。周礼这才想起忘晓谕之事,恐被责罚,便谎称:“已领命将帖子晓示,不想这些蛙依然如此。”包拯怒道:“人尚遵教化,此等虫类竟敢违我号令?”遂取来笋壳,剪成数百只小枷,批道:“不遵约束,枷号示众。”差黄胜将这些枷撒向后圃小荒池中。
次日包拯升厅,忽见数十只大青蛙,各自头顶一枷,排列伏在阶前,似有诉冤之状。众人见状称奇。包拯思忖:“此必是周礼未将戒帖晓谕之故。”遂唤周礼对质,周礼仍推脱不认。群蛙竟齐跳上公堂,围定周礼。周礼惊惧,只得供认当夜酒醉,忘将戒帖晓谕的实情。包拯怒道:“你身为执事,贪酒忘公,连累虫类。”当堂判周礼违法,发往河南某卫充军。至今流传“因蛙问军”的典故,即为此事。包拯令公吏解去群蛙身上的笋壳枷焚烧,将其放归池中。当夜包拯梦见四十个青衣人伏在阶下,口称感恩而去。醒来后才忆起,这些青衣人正是所放之蛙。自此公廨后半夜寂静,再无蛙声喧闹,至今依然。这真可见包拯恩德惠及微物,且不徇私包庇玩法的小吏。
第四十四回金鲤鱼迷人之异
断云:
千年灵鱼惑人心,前世姻缘终判定。
若非包公明如镜,谁人能除此妖精?
话说扬州城东门有个书生,姓刘名真,字天然。他自幼聪慧好学,苦读儒家经典准备应试。无奈父母双亡,家道中落,至今未能婚娶。但他仍笃志寒窗,甘守清贫,一心只盼考取功名。宋仁宗皇佑三年,朝廷开科取士,刘真听闻后即刻收拾行囊,前往东京应试。怎奈盘缠短缺,路途耽搁许久,等他赶到京城时,科场早已关闭。刘真叹息道:“我命太薄,竟错过应试机会!”他收拾剩余资财,还有十来贯钱,便在开元寺租了间僧房继续研读。
时光飞逝,转眼又到年末,上元佳节将至,京城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离城三十里通漕运处,有个叫碧油潭的地方,水深万丈,潭中有条修炼千年的金鲤鱼成了精。它往常常化作女子,在岸边迷惑过往客商。那日夜晚,鲤鱼精出潭赏灯,吐出一颗宝珠,化作十七八岁的丫鬟,手擎灯笼,缓缓入城。当时三街六市笙箫遍地,士女往来如织,但见楼台上下灯火相映,车马行人络绎不绝。鲤鱼精款步而行,路过蕊花台前,引得路人纷纷侧目。它只顾游玩,竟忘了返程。将近五更,天色将明,鲤鱼精怕显露原形,便躲进金丞相后花园的大池中。这妖怪颇具神通,小则可藏于一杯之水,大则江河也容不下它。元宵过后,鲤鱼精留恋花园内百花争艳,迟迟不愿回潭。
恰逢金丞相之女金线小姐带侍女来园赏玩,见东架瓦盆上一丛红白牡丹格外可爱,便让侍女摘下观赏,随后倚着池阁栏杆饮酒。忽见池中一条金鲤鱼扬须鼓鳃,游于水面,小姐便将饮剩的半杯酒倒入池中,竟被鲤鱼精一口吞下。小姐笑看许久才回闺房。鲤鱼精得知小姐喜爱牡丹,便每夜吐气滋养,让牡丹颜色愈发鲜艳,引得小姐日日来园摘玩。
春光将尽,初夏来临。刘真在僧舍住得久了,盘缠渐渐用尽,知己朋友也各自返乡。他无奈之下,写下几幅草书,到城中官宦家售卖。行至金丞相府前,恰逢丞相探友归来,见刘真手中的字幅,便取来观看,连声称赞,将他带入府中,询问籍贯来历。刘真答道:“小生是扬州人,因赴试迟到,归乡无路,才写了几幅拙字拜谒大人,权充盘缠。”丞相见他才华不凡,便留他在西馆教子弟读书,还命家人去寺中取来他的行李,安置在靠近后花园东轩的地方。刘真得丞相相助,衣食无忧,便更加潜心研读。府中往来文书皆由他执笔,丞相对他愈发器重。
一日夜晚,刘真偶然步入花园,正遇小姐带着三四个侍女在花架下玩赏。他初见小姐容貌,失口叹道:“早闻丞相有女,貌若天仙,果然名不虚传。若小生日后能金榜题名,娶得此女为妻,便心满意足了。”说罢,怕被人察觉,便转回轩中,吟诵杜甫诗词以抒心志。常言道:“欲心一动,邪念便生。”鲤鱼精正想迷惑男子,却苦无机会,当夜探知刘真未睡,便化作小姐模样,到他读书处敲门。刘真听见敲门声,问道:“是谁?”鲤鱼精默不作声。等他开门一看,正是日间所见的小姐,顿时惊愕不已。鲤鱼精柔声说:“秀才莫怕,妾身见父亲已睡熟,听闻君读书声清亮,特来请教。”刘真这才安心,与她对坐交谈。夜深时,刘真请小姐回房,鲤鱼精笑道:“妾知君客居无伴,今夜特来相陪。若不依我,我便告知父亲,将你赶出府去。”刘真起初惊惧,后见她百般魅惑,又被言语要挟,只得应允。二人同榻而眠,直至天明。鲤鱼精临别时说:“今夜我再来陪你。”此后,她夜夜前来,与刘真情意渐密,每次都带来美食佳肴,刘真只当是天赐良缘,欣喜不已。
,!
一日夜晚,鲤鱼精备下酒菜与刘真对饮,说道:“君虽暂居此处,但久后若被侍女察觉,告知父母,必生事端。不如我收拾闺中财物,与君逃回扬州,永为夫妇,岂不是好?”刘真担忧道:“若丞相派人追查,如何是好?”鲤鱼精说:“我母亲最疼爱我,且你我都未订婚约,纵使追查,也无大碍。”刘真依了她的话,约定十四日夜在河边备好船只,小姐收拾银两后,二人一同逃回扬州。等丞相发现刘真离去时,并未深究。
断云:
千年鱼精惑人心,前世姻缘终有成。
若非包公神明断,何解此中怪案情?
自从那妖媚离开金府后,花园里那朵被鱼精吐气滋养的牡丹花立刻就枯萎了。金线小姐朝夕思念,懒得出闺房,久而久之竟染病在身,纵使请来良医也难以调理。母亲忧心忡忡询问病因,小姐才说是因牡丹枯死所致。母亲将此事告知丞相,丞相道:“此花只有扬州才有。”随即派家人带足金银珠宝前往扬州,吩咐道:“不管是官宦还是百姓家,不惜千金也要把花买回来。”
家人领命来到扬州,四处寻访,都听说想找这种牡丹花,只有东角门刘秀才家种有几丛。等家人找到刘真住处时,恰逢刘真外出,只见帘子下站着一位女子问道:“是何人?”金家家人暗自惊疑:“这声音好似小姐!”走近一看,果然是小姐模样!女子也自称是金家小姐。这时刘真恰好回来,家人认出他就是之前在府中教书的刘秀才,双方都愣住了,半晌说不出话。刘真问众人来意,家人便说小姐因思念牡丹病重,特来买花。刘真笑道:“小姐随我来扬州将近半年了,哪里还有另一个小姐?”家人困惑不解,次日派了个脚力快的连夜赶回东京禀报丞相。丞相不信,差遣公吏到扬州接“小姐”回府。
这位“小姐”并未推辞,与刘真一同随家人返回京都。入府见到丞相时,丞相看着她惊疑不定,而夫人出来却说:“小姐还在闺中未起,怎么这里又有一个?”丞相追问刘真前因后果,刘真便将昔日在东轩与“小姐”相会的经过如实告知。丞相道:“你定是被妖怪迷惑了!”随即乘轿前往开封府拜见包拯,详述此事。包拯立刻差张龙将两位“小姐”和刘真带到公堂。包拯细看二人容貌无异,便命人取来轩辕皇帝所铸的照魔镜辨别真伪。当镜子悬于堂上时,顷刻间那妖鱼吐出黑气遮蔽天日,只听一声巨响黑气散去,堂下两位“小姐”竟都不见了!丞相和包拯都惊愕不已,满堂人无不骇然。包拯道:“丞相先请回,容下官几日内必定查明真相。”
丞相称谢离去。包拯让刘真在外等候,张贴榜文:“若有人知晓妖精和小姐下落,赏钱五十贯。”次日清晨,包拯亲自到城隍庙焚烧牒章。冥司直符领命将牒章递送城隍,城隍即刻派遣阴兵四处搜查妖孽踪迹。片刻后阴兵回报:“是碧油潭千年金鲤鱼作怪。”城隍便发文书通知五湖四海龙君,务必捉拿妖鱼归案。龙君得知后派遣水族神兵沿江湖追捕,怎奈妖鱼神通广大,水族神兵皆被击败。龙君无奈上奏天帝,天帝遣天兵捉拿,那妖鱼却遁遍八荒难以捕捉。¢求?书\帮· ~首\发,因包拯连日在城隍司催办,城隍只得再联合龙君,下令封闭各海口搜捕。妖鱼被追逼得走投无路,竟逃入南海。
当时京都有位郑翁,平生乐善好施,家中挂着一幅淡墨绘制的“懒装观世音”像,每日虔诚供奉。一晚他梦见观音大士说:“明日你到河边来,引我去见包太尹,我会赠你一场富贵。”次日清晨郑翁到河边,果然见一位中年妇人手持竹篮立在杨柳树下。妇人对他说:“昨日碧油潭金鲤鱼被四海龙君追逼,逃入南海藏在琼蕊莲叶下,如今被我哄入篮中罩住无法逃脱。今日包太尹有榜文悬赏知情人,你引我去见他,等他判明此案,赏钱尽数赠你。”郑翁大喜,急忙引妇人到府衙。
此时包拯正与金丞相在厅上商议此事,公吏禀报后,包拯唤二人进见。郑翁将妇人所言转述,包拯道:“定是此妖无疑!”当即令妇人放下鱼篮,那妖鱼被佛力降服,在篮中如实供述了迷惑刘真、将真小姐摄至碧油潭山侧岩穴中的经过。包拯欲取出妖鱼烹杀,妇人道:“此鱼乃千年灵气所化,纵使烹杀也难除根,老妇带去自有处置。”包拯应允,命库中取五十贯赏钱给妇人。妇人出门后将赏钱交给郑翁:“这是报答你供奉我三年的辛劳,烦请将此事传扬于世。”说罢便消失不见。郑翁这才想起家中供奉的观音像,后来请画工绘制了观音手提鱼篮的形象,京都百姓纷纷效仿,这便是如今的“鱼篮观音”画像由来。
包拯差人到岩穴中找到金小姐时,她已气绝身亡,唯有心头微温。医者诊视后都说:“需得有缘生人之气引动方可苏醒。”包拯猛然醒悟,对丞相道:“小姐与刘秀才或许有前世姻缘,老夫今日就做媒人成就这段佳话。”遂唤刘真上前,让他用气息轻呵小姐,小姐竟真的苏醒过来!左右目睹者皆称此事绝非偶然。包拯大喜,命人将小姐送回丞相府。当晚刘真与小姐成亲,二人深感恩包拯恩德。次年刘真科举高中,官至中书舍人,生有二女,后来都出仕为官。如今京都仍流传着这段奇事,感叹其神异非常。
,!
第四十五回除恶僧理索氏冤
断曰:
贞妇冤魂千年恨,恶僧罪行一朝除。
事迹奏闻皇上赏,万古声名载史书。
包拯担任开封府尹时,治政卓异闻名,百官钦服,就连仁宗皇帝也多次召他到便殿,询问政事。包拯坦诚相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唯恐民情不能上达。
一日,包拯巡视治下,体察民风,来到济南府。公吏在驿舍迎接,次日打扫官署等候。包拯升堂坐定,司吏呈上进案卷,供他审视。包拯检察案卷中事情轻微的,当即当堂释放,让他们各安生业。被释放的罪人欢声动地,感恩戴德。
正决事间,忽阶前刮起一阵旋风,尘埃荡起,日色苍黄,堂下侍立公吏一时间睁不开眼。怪风过后,不见动静,只有一片手掌大的树叶吹落在包拯案上。包拯提起树叶,看了良久,遍示左右,问:“这是什么树叶?”公人柳辛认得,近前回复:“城中各处无此树,也不知树名。离城二十五里有座白鹤寺,三门里有两棵这样的树,高耸参天,枝繁叶茂。这叶子是从白鹤寺吹来的。”
包拯问:“你确定认得不错?”柳辛道:“小人住居寺旁,朝夕见到,怎会认错?”包拯料知必有冤情。
过了一夜,次日清晨升堂,佥押完毕,包拯便乘轿去白鹤寺,称要行香。寺中僧人连忙出迎,接入方丈坐定。刚献过茶汤,座下又起风。包拯忆起昨日旋风,即差柳辛随风吹方向查看。柳辛领命,那一阵风从地中滚出方丈,直至树下才息。柳辛回复包拯,包拯道:“此中必有缘故。”命柳辛掘开树下泥土。柳辛向左右邻讨得锄头,掘开三尺土,见一领破席,包裹着一个十八九岁的妇人。柳辛看得明白,入内禀报包拯。
包拯听说后惊叹:“这也太奇怪了!”亲自来看验,见妇人身上并无伤痕,只唇皮迸裂,怒目微露。包拯令撬开她的嘴,见一根竹签直透咽喉。包拯令掩好尸体,再入方丈,召集众僧询问,众僧都称不知缘故。包拯一时追查不出,转归府中,入夜秉烛默坐,心想:“寺门底下为何会有妇人死尸?纵使外人作案,也该埋到别处。莫非是寺中僧人不良,谋杀此妇,无处掩藏,才埋在树下?”
包拯思忖良久,至二更,不觉困倦,伏在几上睡去。忽梦见一青年妇人,哭拜阶下。包拯梦中问:“哭者是谁?有何冤情?”
妇人道:“妾乃城外五里村人,父亲姓索名隆,曾当本府狱卒。妾名云娘,今年正月十五元宵夜,与家人入城看灯,夜深时偶失伙伴。行过西桥,遇着一个后生,说是与妾同村,指引妾身回去。行至半路,又来一个和尚。妾在月下看见,即欲走回城中,被那先来后生从袖中取出毒药扑入妾口中,妾不能言语,竟被二人拖入寺中。妾知他们欲行不轨,思量无计,适见篱上一竹签,拔下插入喉中而死。他们将妾随行首饰尽皆搜去,把尸埋于树下。冤魂不散,今遇太尹到此,特来分诉。乞为伸理,妾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告罢离去。包拯梦中正待再问其人姓名,不觉醒来,残烛犹明。起身徘徊间,见窗前遗下一只新皂靴。包拯计上心来,暗道:“此冤能明了。”
次日升堂,包拯不与他人说知,唤过亲随黄胜吩咐:“你装成皮匠,将此皂靴挑在担上,往白鹤寺各僧房出卖。有人来认,即来报我。”黄胜依令来到寺中,称叫卖僧靴。正值各僧闲来无事,齐来看买。一少年行者提起新皂靴看了良久,道:“这靴是我日前让皮匠在寺中新做的,藏在房舍中未穿,你如何偷来在此叫卖?”黄胜初与之争辩,及行者取出另一只来对,果是成双一样的。黄胜故意大闹一场,被行者和众和尚夺去。黄胜忙回衙禀报包拯。
包拯即差公人,围绕白鹤寺,捉拿僧人,没一个走脱,都被解入衙中。包拯先拘过认靴的行者,严刑审讯谋杀妇人根由。行者不肯招认,包拯从袖中取出诉状,令司吏读罢,道:“分明是你同一伙逼死妇人,还敢抵赖。”即令用枷严刑拷究。行者心胆俱裂,不待用刑,从实招出逼杀索氏情由。
包拯将供词整理成案卷,当堂判道:“行者与同谋和尚二人,用毒药逼死索氏,押上街心斩首示众;同寺僧员知情通谋,事未发露,发配险恶州郡充军。”判讫,满城老幼无不称快。后来包拯回京,将此事奏请仁宗,仁宗大加钦奖,下敕有司,为索氏修坟并旌表。可见包拯英明如日月,妖邪不能逃其洞察,使索氏之冤得以昭雪,且惩戒后人不敢肆意作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古典白话合集》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