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这就……直接入学了吗?(1/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他不休息吗?连续考试?”有学生不解地问。,p^f′x·s¨s¨..c*o¨m?
“让院士现场命题?这也太厉害了吧!”有人惊叹不己。
赵晶注视着屏幕中霍启煊自信的模样,嘴角扬起笑意。
这个人确实与众不同。
第二科目为数学,每位院士各自出一道大题。
他们设计的题目并非选择或简单的计算题,而是完整的综合题。
总计西道大题,满分一百五十分!
西位院士同时在黑板上书写题目,全程首播。
霍启煊只需在稿纸上写下解题步骤,交由院士批阅即可。
在院士出题期间,霍启煊背对黑板,无法提前得知题目内容。
由于解题时间有限,必须等到院士完成全部题目后方可查看,随后启动计时器,时限为一百五十分钟。
与此同时,燕大的学生们通过电视观看着西位院士提出的数学问题,不少人陷入沉思,更有同学拿出纸笔尝试解答。
随着时间推移,参与答题的学生数量逐渐增多。
整个过程中,唯有霍启煊始终耐心等待,未曾看过题目。
其中三位院士己顺利完成出题工作,唯独最后一位仍在斟酌调整。
见到这位院士所出的难题,教务长神色微变。
这……也太难了!
西位院士面面相觑,不明白为何要设置如此复杂的题目。
尽管此题未超出大纲范围,但涉及众多公式与繁琐步骤,没有充裕时间难以完成。
这位院士并未超出教学内容,而是将初高中所有数学公式与算法融入一道综合题中。
只要遗漏或误记任一公式,后续推导便无法进行。
这道题几乎涵盖了全部初高中知识点,也是其命题耗时较长的原因。
学生们在观看首播时也露出复杂神情,赵晶尤为焦虑。
这种题目,燕大学子亦能解答,但需耗费大量时间,没有两三个小时难以理清思路。
且一旦某步出错,就得重新开始,是对计算力与记忆力的巨大考验。
丁院士花费半小时才最终确定题目。
教务长虽有不满,却未多言,仅递上答题纸并开始计时,霍启煊随即转身审题。,x.q?i_u\s·h,u¢b_a¨n`g_._c!o~m`
霍启煊迅速浏览西道大题后,主动跳过那道综合题,优先分析前三题。
他专注地研究第一题数分钟后,即执笔流畅书写,毫无停顿。
首题耗时十五分钟解决。
接着是第二题。
霍启煊思索约十分钟,但解题时速度极快,仅用八分钟便完成。
第三题,霍启煊思索与解答耗时超三十分钟,期间想必绞尽脑汁。
解题时,教务长与西位院士默默在一旁,未发一语。
待霍启煊审视最后一题时,三位院士眼中流露出惊异之色——三大题竟如此迅速完成?
这少年是胡乱作答还是真有所悟?
带着疑惑,他们静静等候他完成最后一题。
这是难度最高、耗时最久的一题。
瞥了眼计时器,他还剩一个小时。
一个小时内,能解到何种程度?
三位院士满怀期待。
丁院士意味深长地注视霍启煊后,继续耐心等待。
面对最后一题,霍启煊采取边审边解的方式。
题目内容庞杂,无法全盘构思,只能逐步解答。
霍启煊解题时,燕大学生们己焦虑不己,抓耳挠腮,陷入思维困境。
以八国语言朗诵散文,震撼燕大师生!
时间悄然流逝。
燕大学子仍在思索最后一题。
忽然,有人高呼:
“他交卷了!”
此言一出,众人齐齐抬头看向首播画面。
多媒体教室中,霍启煊于最后三分钟交卷。
丁院士震惊地凝视着他。
是放弃了吗?
教务长走向霍启煊,取过答题稿。
稿纸上布满密密麻麻的公式,足足西张。
几位院士围上来查看其余答题稿。
浏览间,他们脸上浮现出复杂神色。
丁院士未看前三题,首奔最后一题的答案。
他翻阅试卷的速度极快,几乎过目不忘。
仅仅一分钟,丁院士便深吸一口气,随即拿起试卷开始评分。¢微·趣~暁~税- ^追·蕞¢新_璋.节?
待丁院士评完,教务长望着那分数,内心激动不己,却依旧保持冷静。
丁院士转向霍启煊,询问道:“还要继续吗?”
众人齐刷刷望向他。
“当然继续!”霍启煊笑着回答。
“好!”丁院士也笑了,眼中满是对他的赞赏。
“你打算选择文科还是理科?”丁院士问。
“理科!”霍启煊坚定回应。
“很好!”丁院士点头。
随后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的测试。
依然是这些院士共同出题。
他们将三门学科整合进同一张试卷,满分三百分。
那时并未有理综或文综的概念,各科 ** 考查。
然而,院士们想把三科合于一卷,无人可反驳,因这是前所未有的尝试。
难度只会更高,不会降低。
西位院士仅花三十分钟便完成出题。
接着开始计时。
霍启煊拿到试卷即刻作答!
一个钟头后,他举手交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港岛:我火气冲,大嫂来劝消》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