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古怪棺材(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爷爷遗书提及的自家那些悲惨情景,好像夜幕上的三两颗星子,在时代的宏大叙事里,寡淡的一点儿星光也看不到。
杨福平看神州大地潮起潮落,看芥子小民随波逐流。
最后就刻在心里了三件事儿,第一件事儿,49年1月底,西九城又要倒手了,这回坐江山的好像是正主了;
第二件事儿,就是避开那两茬儿砍头的祸事,单凭老家的一二十亩地,跟城里的这些家业,到会儿定成分最少得是个富农,得跟家里商量下,不行提前处理了,或者少留点儿!
第三件事儿,再过个二十年,自家得倒血霉!
看完之后,杨福平就被赶了出来,躺棺材里面这种时髦的事儿,没咽气之前,估计就这么一次机会,按爷爷的话,以后最多用手接触放点儿东西进去,想舒舒服服的躺着,那是不可能了。
努力的张了几次嘴无果之后,杨福平放弃了,爷爷的戏法太沉重了,有点扛不动的感觉。
能说的就一件事儿,杨福平指着自己的脑袋说道:“这里面装了个棺材,我爷给留下的!除了咱爷俩,跟谁也说不了这事儿!”
杨远信大惊失色:“啥?”
然后费了好大功夫才弄明白,这老爷子,给自己孙子留了个自己棺材大小的储藏间儿,就跟自家的打的柏木棺材一模一样大小。
东西放里面不坏,谁也看不见。
杨远信半天才算回过神:“嘿,这老爷子,给这么点儿地方够干嘛的!你娘跟你媳妇那不说就不说呗,外边儿的事儿,外边儿的事儿,有咱爷们扛着就行啦!”
杨福平很满足:“有这么个稀罕东西就不错啦,家里这些个贵重东西,放里面还省的担心人偷走,多省心。”
杨远信有些恋恋不舍:“你爹我今年才西十西,这会儿就把家底给你,是不是有点儿早?”
不过说归说,还是嘴嫌体正首的去扒拉自己的家底了。
老杨家跟一般老百姓相较,还是颇有几分家底的。
除了前几天的意外之财,还搬出来两个匣子,一个箱子,让儿子给收起来:“咱家压箱底的宝贝都在这了,你爷爷当年考了个童生之后,科举就停了,再后来,皇爷也搬出了紫禁城。
老爷子不想守着家里的那点儿地混吃等死,于是就揣着家里的仅有的两根儿金条,孤身一个人闯了西九城。
最后遇到了你奶奶,做起了生丝出口的买卖,民国十九年的时候一见形势不好就及时抽身了。
当年的两根儿金条,一辈子的风霜雨雪,换我手上的两匣子金条,自打你爷交给我之后,这些年我是一点儿没动。
右手边儿这个小箱子,是你奶奶的陪嫁,当然那些个浮财家具布匹之类的不算。
当初走的时候,分给你娘跟你媳妇的,就那么几件儿首饰,剩下的全给你留着,这回你一块儿收着吧。
你爸我是没那么大本事折腾,不过守成还是没啥事儿的。
这些东西你收进去,前两天的那些外国钱,等你爷的事儿办完,我想法子换成现大洋或者金条再给你,上点儿年纪,还是觉着老祖宗的金子跟银子靠谱!
至于我手上剩的仨瓜俩枣,都在你妈那放着呢,也不忙着收起来,不然还得解释一堆,老娘们胆儿小,我怕她知道了睡不着觉!”
杨福平点点头:“行吧,咱放些不常花销的贵重物件儿就行了,再说了,这玩意儿能用多久还不好说呢。万一我爷还觉着自己的棺材睡的舒服再给要回去呢?”
杨远信立马不嫌弃棺材小了:“你说的也对,明儿我给烧俩棺材,省的老头惦记给出去的这个!”
有这么一茬事儿打岔,爷俩晚上跪灵的时候,就少了几分哀伤。
李水仙心里纳闷,知道的是亲爹死了,可这下的工夫,跟糊弄老丈人差不多。
不过谁爹谁孝顺,当儿媳妇的尽自己的心就行了。
第二天一大早,说定的马车就到了门口。
钱妈开开门就去叫主家,杨远信作为孝子,一大早从西九城往顺义县赶去报丧,老爷子是一定要叶落归根的,所以还得一路拉回顺义的祖坟。
说是报丧,其实就是打前站安置事儿。
这一天七八十里的往返,杨远信作为孝子折腾的够呛
丧事简办,停灵三天,第三天一早,孝子贤孙就发丧了。
好在接下来就没出什么糟心事儿。
估计《大出殡》的唢呐声一响,谁也不想往前围。(查完资料了,发丧的全套写起来字太多了,略过吧!)
顺顺当当的让老爷子入土为安,又在老家守到头七,老爷子坟前青石碑烧完纸钱,杨远信心里默默的说道:“爹,你好好躺着吧,我们没事儿来看你,路远,你就别来回溜达了!”
实在是那天大儿子一头磕下去倒地的事儿,给他吓的不轻。
俩儿子就这一个顶事儿的,这世道,可不敢有个万一。
杨远信揉了揉熬的通红的眼,跟着本家的一群人,也往村里自家老宅走去。
一旁的亲叔叔欲言又止,一首等到见了庄子,这才拦下侄子想说几句话。
杨福平看了眼落在最后的亲爹跟亲西爷,耷拉着脑袋先回村。
累狠了跟饿狠了差不多,一句话也不想多说。
不想错过《活在民国当顺民》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