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完结(1/1)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担任新职务后,希姆莱最初的创造发明之一是组建了几个人民掷弹兵师。?墈¨书!屋?晓·税¨蛧^ ^已′发*布!蕞?薪_章!截-人民掷弹兵师通常以在战斗中被歼灭的德军师残部组建而成,与普通步兵师一样,人民掷弹兵师也由三个步兵团组成,外加一个炮兵团和一个燧发枪手营。这些人民掷弹兵师的战斗力比步兵师更弱——大多是没有经验的士兵,许多人过去在海军和空军中服役。但这些人民掷弹兵师却被视为“齐装满员”、“战斗力充分”,并被赋予守住整段防线的重任。
汉斯·于尔根·潘特纽斯的经历非常典型。在前线服役了一段时间后,7-20事件期间,他在一个训练单位工作,1944年9月,他被分配到新组建的第337人民掷弹兵师。该师师长埃伯哈德·金策尔中将迎接了潘特纽斯,并谈及分配到师里的人员普遍素质较低。金策尔曾是“北方”集团军群的一名参谋军官(译注:1943年1月-1944年7月,金策尔一直担任“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经历过该集团军群从列宁格勒缓慢、艰难的后撤,非常清楚东线的战斗需要何种士兵。~x?h·u/l_i-a\n,.+c/o′m_他欣然接受了潘特纽斯的建议:潘特纽斯将返回他的训练单位,挑选出优秀的军官和军士,加强新组建的这个师。尽管没能找到任何军官(他认为合适的唯一人选已被分配到其他单位),但他还是带着一小批相对有些经验的军士回到第337人民掷弹兵师。潘特纽斯的第690掷弹兵团组建完毕时,该团拥有42名军官;但他们当中,只有7名正规军军官,剩下的都是预备役军官,其中一些人年龄太大,并不适合在前线步兵师里服役。
这些新组建的师,武器装备也是个问题。尽管他们收到了编制表上的全部武器,但燃料和弹药的短缺往往使这些武器无法使用。另外,配发给他们的一些重武器是1940年战役中缴获的法制火炮,已完全过时。最要命的是,师里缺乏足够的反坦克武器;“战车噩梦”(类似于美国的“巴祖卡”火箭筒)能够击毁战场上几乎任何一款坦克,但其最大射程只有200米,因此,除非战斗发生在林地或建筑区,否则它就派不上什么用场。[2]
潘特纽斯得出的结论显然不仅仅是针对人民掷弹兵师的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问题是,对有经验的前线师加以补充,限制组建新师,这种做法是否更加合适些,特别是在(现有部队的)总体损失需要的情况下。?看,书?君, ?已?发¢布?嶵^芯.漳!结!这种做法最起码能节省下大批工作人员和后方单位。[3]
人民掷弹兵师的编制为三个团,每个团辖两个营,这也造成了一些问题。传统部队通常采用“三三制”,这使其指挥官可以将两支部队部署在前线,第三支部队留作预备队。由于手上只有两个营,团长们不得不想方设法拼凑起局部预备队,用于反击或加强受到威胁的前线地段,最要命的是,这些两个营的团仍要坚守与过去三个营的团同样长度的防线。因此,团长们被迫从据守前线的两个营里各抽调一个连,以此充当预备队;这样一来,前线营的实力被削弱,据守漫长防线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
失败的7-20事件造成的另一个后果是,军队里开始采用纳粹礼。这个举动极不受欢迎,甚至在大批对暗杀行为深感震惊的士兵中亦是如此:
这项新措施被证明是个失算。士兵们觉得这种敬礼方式让他们沦落到纳粹党员的级别,他们看不起那些党员,讨厌他们……新的敬礼方式在部队日常生活中显得滑稽可笑。从现在开始,所有人都把饭盒拎在右手,以避免举手敬礼。[4]
早在1939年战争爆发前,希特勒便开始在党卫队的主导下组建一支与陆军相平行的部队。战争期间,武装党卫队稳步发展,海因里希·希姆莱为他们提供了慷慨的补充。1943年,首次被集体投入使用时,武装党卫队的这些师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实力强大。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他们不断被投入战事最激烈的地段,这使他们伤亡惨重,而补充到的新兵,在素质上又无法与原先的党卫队士兵相提并论。武装党卫队获得极大的扩充,到战争结束前,他们总共组建了38个师,尽管其中的许多师被证明很短寿。但是,这些师占用了国防军的大量资源,特别是因为武装党卫队拥有自己完全独立的后勤机构。这些师的作战表现不尽相同。有些师,特别是最早组建的师(尤以“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帝国”师、“骷髅”师和“维京”师为甚),可以列为整个战争期间德军最顽强的部队。而后期组建的武装党卫队师,通常是由从被占领国家或盟友国家招募来的志愿者组成,战斗力较差。
自1941年以来,东线德军部队的指挥官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负责据守从波罗的海到东普鲁士附近防线的“北方”集团军群,从1944年7月底起,由费迪南德·舍尔纳指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生于巴伐利亚的舍尔纳带着非凡的勇气在德国军队服役,战争结束后依然在军队里担任军官,1919年晋升为中尉。作为一名纳粹党的早期支持者,他获得了快速晋升。1944年初,在乌克兰指挥“南方”集团军群时(译注:应为“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他以铁的纪律树立起一种可怕的名声,也因“源自恐惧的力量”这种政策而臭名昭著。舍尔纳是个身强体健的壮汉,希特勒曾开玩笑说,每逢外国政要来访,他都希望舍尔纳在场,因为他的模样看上去很吓人。但舍尔纳不是个没头脑的大块头。苏军逼近克里木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之际,舍尔纳宣布,任何一个放弃阵地的士兵都将因“怯懦”被枪毙,但任何一个击毁一辆敌军坦克的士兵都可以获得回国三周的休假。鉴于德军在塞瓦斯托波尔的绝望态势,对普通士兵来说,一张休假通行证不啻为死里逃生的最后希望,毫无疑问,这种政策激励起许多士兵对敌坦克发起打击的勇气。
不想错过《普鲁士之战》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