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隋唐史 > 第25章完结

第25章完结(2/2)

目录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唐承隋旧,以尚书、门下、中书三省长官(定制尚书令一员,侍中、中书令各二员)为宰相,位高者晋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共议国政,然常不全置。-2/s¢z/w`./c+o-m′武德初,太宗尝为尚书令,自后臣下避不敢居,使其副左、右仆射代之,此宰相名位之一变。

官位循资而升为一般原则,苟官位未至,则虽有才识,不得与于参决大政之列,旧制之缺点一也。资位高者年龄常较高,保守性亦较重,事事因循,缺乏祛除积习之勇气,旧制之缺点二也。太宗盖有见于此,故量谋变通,如杜淹以检校吏部尚书参议朝政(贞观元年),魏徵为秘书监参预朝政(三年),萧瑀为御史大夫参议朝政,戴胄为检校吏尚,侯君集为兵尚参预朝政(四年),萧瑀以特进参预政事(九年),刘洎为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十五年),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十五年),皆非三省长官而得参大政。然名称有画一之必要,故贞观十七年萧瑀为太子太保(从一),李世为特进(正二),并称“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侍中、中书令皆三品故也。惟仆射本二品,自贞观之后,仆射不带此称者仅知其本省之事,换言之,尚书省长官至此已完全退出宰相之列,所任者只执行之职务。同时,非两省长官(侍中、中书令)而令预知政事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称,迨大历二年,侍中、中书令同升正二品,“同三品”之称遂不复用,此宰相名位之再变。

永淳元年,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秘书员外少监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并与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同年,黄门侍郎刘景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后非侍中、中书令而执政者,率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宰相名位之三变。

天宝乱后,充宰相者如资望稍浅,率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即两省之副)或他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侍中两官常阙而不设。就班列言,侍中居中书令之前,就权力言,侍中在中书令之下,《通鉴考异》一二谓“天后、中宗时侍中疑在中书令之上”,于唐代官制,尚欠深究,别于《通鉴正误》辨之。

两省及其首长、副贰之名称,又经过几次改变,今以下三表说明之:

当此各个时期,随曹名改变,充宰相者遂有“同东西台三品”、“同凤阁鸾台三品”之别称。

真宰相之数,通常止四、五员,景云元年六、七月间,乃多至十七人(李峤、韦安石、苏瓌、唐休璟、张仁亶,张锡、裴谈、刘幽求、李日知、薛稷、姚元之、韦嗣立、萧至忠、赵彦昭、崔湜、崔日用、岑羲或宋璟),是为例外。若左右仆射当光宅元至神龙元间,曾易名文昌左右相,又开元元至天宝元间,曾易名左右丞相,均有相之名而无相之实。

三省职掌之大别,计中书草拟诏敕、批答,经门下省审查无误,下于尚书省行之,署名先后,可举建中元年及三年朱巨川告身为示例。(见《金石萃编》一〇二)凡国家重事,宰相亦常自起草,(参《曲江集》、《宣公集》及《会昌一品集》便见)而大部分则责诸中书舍人,舍人凡六员,正五品上。开元之末,中书务剧,文告多壅滞,始置翰林学士,选文学者充任,专掌内命,如拜免将相、号令征伐之类。然只是差遣,与舍人之为职官者迥异。自是讫大历,任员无多,德宗以后,厥任始重,礼遇益隆,时人至号为内相。宪宗即位,始选学士中一人为承旨,宰相之任用,多出于其间。又拣宦官二人传达口命,谓之枢密使(即宋代枢密使所本)。学士不拘资历,上自诸曹尚书,下迄校书郎,皆得充,其阶未至或高于中书舍人者,往往加“知制诰”之衔(《新·志》四〇言:“未知制诰者不作文书”,大误)。兹列德宗至懿宗朝翰学与宰相统计比较表如次(其详可参拙著《翰林学士壁记注补》及《补唐代翰林两记》):

不想错过《隋唐史》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书页 目录
新书推荐:时空穿越,位面太多现在有点忙 御兽:最终神座 风起斟鄩 我的祖传菜刀 躺平勾栏听曲,系统急了 和超算一起穿越 王者荣耀之神明纪元 魔头修仙:我有炉鼎三千 王海和他的女人 空姐背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