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28.《急就章》颜注:“锡一名(音引),在银、铅之间,今名白镴也。”
29.《谈宾录》谓开元钱初进蜡样日,文德皇后搯一甲迹,故背有搯文,但据《钱录》八所著录,则搯文不一其式,彼以为当时铸者各作标识示别,事属可信;况武德中文德犹是王妃,蜡样似无缘通过其手。傅振伦言武德铸钱“上有州名”,(一九五五年《历史教学》二期二四页)大约系误会昌所铸(见下文)为武德所铸。
30.《元和志》二八,饶州有永平监铸钱,疑即同时所置。
31.依计应为三十二万六千七百贯;《通典》九作“二十二万七千余贯文”,《新书》五四《食货志》(竹简斋本)作“三十三万七千缗”,各有错误。
32.《会要》八九及《旧书》四八《食货志》同;惟《新书》五四作“十二斤”,疑误。
33.《新书》五二引长庆时户尚杨於陵云:“开元中天下铸钱七十余炉,岁盈百万,今才十数炉,岁入十五万而已。”按以岁铸三十三万贯计之,每贯用铜、锡等成本七百五十文,则毛利(薪炭、工匠等费用未扣)约为四分之一,即每岁总毛利约八万二千五百贯,是知於陵所谓“百万”“十五万”,系指“文”数言,非指“贯”数言,恐有误会,特揭出之。
34.鞠著批评此一事云:“不过江淮七监所铸得的钱币,不完全是运送到京师,有些是在荆、扬二地散放,难道后者也是‘本倍利’,江淮钱监就根本没有经营的价值了吗?或者是史书有缺误,据我们所知道的江淮七监于此以后仍然铸钱。”(八一页)所言仍只是片面的观点。吾人须知铸钱之铜、锡、铅等材料,多由收购而来,当日等重之铜器,比钱价为贵,韩洄所言“每贯计钱二千”,究竟原料需价若干,未有说明,如其超过一千,则是亏本事业,安见有经营价值,此其一。全国方闹钱荒,江淮所铸不过四万五千贯,中央正靠此批官铸好钱以资周转,未必愿在南方散放,此其二。至鞠氏谓江淮后来仍铸,未提证佐,故不复论。
35.美人A.M.Davis:Certain Chinese Notes据《泉布通志》上,有永徽年十贯钞、会昌年(无贯数)钞两种(见一九三三年《中国经济》一卷二期秦璋《唐代货币之一考究》),前者称:“吏部奉旨印造”及“首告者给银三十两”,后者称“内阁奉旨印造”及“告捕赏银贰佰陆拾两”,均与唐代官制、职掌及经济状态不符,其为伪造,无待深辨。
36.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二,“唐天下有铁之县一百三”,殆据《新书·地理志》统计之,但《新书·地理志》之数实一百一十三。
不想错过《隋唐史》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