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追溯起来,这种改造与被改造是从玄武门事变后开始的。事变后的李世民,急于获得社会舆论的认可,自然就和怀有“内圣外王”理想的儒家知识分子们一拍即合。李世民的自我改造运动,最终演变成了单纯的进谏和纳谏活动,而且完全流于形式主义。他不断地纳谏,不断地奖赏进谏者,但对于执行进谏的内容,却一直都兴趣索然。
这种形式主义的游戏玩久了,有时候也令人感到无比厌倦。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就对魏徵发牢骚说:“进谏的人都指责朕游猎过于频繁。但朕以为虽然如今天下无事,但武备是不能松弛的,朕时而与左右之人在后苑狩猎,又没有劳民伤财,这又有什么错?”
魏徵很少有这样无奈的回答:“陛下既然让大家进谏,也应该让大家畅所欲言。如果说得对,陛下采纳了,对国家自然有好处;如果说得不对,陛下不予理会,也没什么损失。”
魏徵的回答里流露出了强烈的悲观情绪,他从皇帝的牢骚里,已经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抗拒情绪。他直言不讳地将自己心底的感觉告诉了李世民,他说:“陛下如今不再喜欢直言了。虽然还能勉强接受,但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豁达。”
贞观十六年(642年),魏徵染病卧床,李世民多次登门看望。他抚着魏徵的手臂,问他还有什么心愿未了。魏徵不改往日谏臣本色,说道:“臣不要任何东西与抚恤,臣只担忧国家的兴亡。”不久,魏徵病逝于家中。
李世民为魏徵举行了一场庄严而隆重的葬礼,命朝廷九品以上的文武百官全部去给魏徵送行,并赐予“羽葆鼓吹,陪葬昭陵”的特殊待遇。在当时,这是人臣所能享有的最大哀荣。在随后的日子里,李世民一直沉浸在绵长的哀思之中。魏徵的离世不仅让他失去了一个臣子,更让他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良师益友。
在难以排遣的寥落和寂寞中,李世民不禁对身边的侍臣发出了一番感叹:“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还没等李世民从魏徵之死的哀伤中完全解脱出来,一些令人不安的坏消息又接踵而至。先是鄠县(今陕西户县)县尉游文芝密告代州(今山西代县)都督刘兰成谋反,有关部门经过调查,证实刘兰成谋反罪名成立,随即将其逮捕并腰斩。紧接着,新任洛州(今河南洛阳市)都督张亮入宫辞行时,突然向李世民密告,兵部尚书侯君集有意谋反。
不想错过《帝国往事》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