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出于对王朝前途命运的忧虑,李世民期待自己的继承人有完美的表现,因此面对年轻的太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更容易出现缺乏耐心、过分严厉乃至患得患失的态度。这很容易使太子李承乾感受到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挫败感。但李承乾玩得越疯癫,有个人就越高兴,他巴不得李承乾玩得更出格一点儿,最好能将自己送上断头台。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李承乾的一母同胞——魏王李泰。
李泰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生的第二个儿子,李承乾一旦被废,作为嫡次子的魏王李泰就是顺理成章的继任者。李泰生于武德三年,从小“善属文”“多艺能”,深得李世民的欢心。贞观二年,年仅九岁的李泰便遥领扬州大都督一职,此后又兼任雍州牧、左武侯大将军、鄜州大都督、相州大都督等重要职务,于贞观十年改封魏王。
因为李泰喜好文学,所以李世民就特准他在魏王府中开设文学馆,任他自行延揽天下名士。从贞观十年起,随着太子李承乾的日渐堕落和屡教不改,李世民内心的天平开始逐渐朝魏王李泰倾斜。许多政治嗅觉比较灵敏的朝臣立刻意识到——这是皇帝有意释放的一个政治信号。天子既然发出了这种信号,朝中许多有心的大臣也见风使舵和魏王李泰拉关系,于是“士有文学者多与,而贵游子弟更相因藉,门若市然”。当年的秦王李世民也是通过文学馆延揽人才、树立声望,继而取代李建成的太子之位。
在权力斗争面前,兄弟反而成了潜在的危机,宫殿里的风吹草动往往会掀起滔天巨浪。所以有人说,国之储君就是有名无实的活靶子,身为皇帝的父亲提防着你,身为皇子的兄弟惦记着你,而大臣们又审时度势地应酬着你。如今,太子李承乾就是那个活靶子,而他的兄弟李泰就是那个举枪瞄准的狙击手。
贞观十二年(638年)正月,礼部尚书王珪奏称:“三品以上官员,路遇亲王车乘都要下车叩见,这不合礼制。”
这句话让李世民听得勃然大怒,他愤愤地说:“隋文帝时代,朝廷一品以下的官员在诸王面前都要低声下气,同样是皇帝的儿子,我朝为何就不一样?朕只不过是对诸王要求比较严格而已,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员就不把诸王放在眼里,假如朕不再对他们严格管束,诸王岂不是可以照样凌辱你们?”
此言一出,以房玄龄为首的大臣们顿时满脸惊惶,纷纷跪地谢罪。当时朝堂之上的“谏臣之王”魏徵还活着,这种场合自然少不了他。他直接反驳李世民:“诸王位在三公以下,如今,朝廷的九卿、八座(左右仆射和六部尚书)皆为三品官员,遇到亲王却要下车行礼,这确实不合礼制。”
不想错过《帝国往事》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