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本就不具有刚霸性格的李治显然被吓破了胆,变得惶惶不可终日。李世民大为奇怪,屡屡追问他原因,李治不得不坦白交代,将李泰的话原原本本地转述给皇帝听。那一刻,李世民的心里忽然掠过一阵强烈的痉挛。他痛苦地意识到,褚遂良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李泰一旦登上大位,绝不会放过李治。
而差不多在此前后,李世民去看望了一趟废太子,言语之间不免又大加斥责。李承乾愤愤地说:“儿臣既为太子,还有何求?皆因李泰暗算,儿臣才不得不与朝臣谋求自安之术,没想到被野心家教唆,撺掇我犯上作乱。今天父皇要是立李泰为太子,就是跳进了他的圈套。”
李承乾此语虽有泄愤之嫌,但是却不无道理。它最起码证明了一点,李泰确实一直都有夺嫡的野心。如果真的立他为太子,那就是对藩王夺嫡的纵容,也等于为李唐王朝开启了祸乱之源。单凭这一点,李世民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李泰得逞。既然没得选,大唐帝国的新任储君也只能是李治。一旦册立晋王李治,也就意味着必须将魏王李泰逐出帝国的权力中心,彻底终结他的政治前途。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李治的安全和政局的稳定。手心手背都是肉,君临天下十七年,李世民第一次感觉到做一个皇帝是如此艰难。当年高祖李渊在储君问题上所经历的千般苦痛和万般无奈,而今他终于身临其境地体会了一把。
在随后的一次朝会上,满朝文武散班之后,李世民唯独留下房玄龄、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四人,神情凄然地对他们说:“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突然,李世民拔出佩刀,作势要刺向自己。褚遂良眼疾手快,一把夺下皇帝的佩刀,转身递给呆立在一旁的晋王李治。
长孙无忌还没等李世民心情平复,就迫不及待地问他要立谁为太子。
李世民有气无力地说:“我打算立晋王。”
长孙无忌马上抢着说:“臣等恭奉圣诏,如有异议者,臣请皇上格杀勿论!”
李世民将脸转向李治,说:“你舅舅已经许你为太子,还不赶快拜谢!”一脸懵懂的李治赶紧向长孙无忌跪地叩首。最后李世民又表示了另一层担忧。他说,不知道满朝文武对这个新任储君有何看法。长孙无忌胸有成竹地说:“晋王仁孝,天下久已归心。陛下不妨召见百官,征求众人意见,若有人反对,就是臣等辜负陛下,罪该万死!”
长孙无忌既然敢拍着胸脯打这种包票,李世民还有什么可说的?大唐新太子的人选就此敲定。上面这一幕是贞观十七年这场易储风波中最耐人寻味的一组镜头。
首先,李世民第一句话中为什么会提到“三子一弟”?“三子”当然是指他的三个嫡子:李承乾、李泰、李治,而“一弟”是指李元昌。在这四个人中,李承乾和李元昌有谋反计划,李泰有夺嫡阴谋,他们的所作所为让李世民为之心痛,这很好理解,可李治是一个少有的“乖乖儿”,从头到尾什么坏事也没干,李世民为什么把他也数落在内了呢?
不想错过《帝国往事》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