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朱元璋随即派人叫那个新上任的中书省都事来参见李善长。李善长一时有些糊里糊涂的。可等那个“中书省都事”来到李善长的面前时,李善长才恍然大悟过来:这个新添的中书省都事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张昶。原来,朱元璋为张昶找了一个替死鬼,却暗暗地把张昶留了下来。
李善长不禁感慨道:“大人这般求贤若渴,李某只能佩服得五体投地。”
朱元璋“哈哈”一笑道:“李先生太夸奖我朱某了。·s*h\u!y^o·u¨k¨a\n~.~c`o?m^我并不懂得什么求贤若渴,但我知道,只要是有本事的人,我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把他留在身边。”
不管怎么说吧,在元朝统治者的“帮助”下,朱元璋的北方威胁总算是解除了。按理说,朱元璋可以安安稳稳地去同那陈友谅开战了。可就在这关口,朱元璋的“后院”却突然起火,而且这火还一把接着一把地燃烧,差点把朱元璋烧得焦头烂额。
朱元璋的“后院”突然起火,与北方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短短几年内,朱元璋在北方刘福通红巾军的庇护下,地盘日渐扩大,许多原来元廷的将领,摇身一变,都成了朱元璋的手下。朱元璋的“后院”起火,问题就出在这些元廷降将身上。在许许多多的元廷降将中,有不少人是真心归顺朱元璋的,比如朱元璋的水军大将康茂才,对朱元璋可以说是忠心不二,也立下了很多赫赫战功。但同时也有不少的降将,本无心归顺朱元璋,只是迫于朱元璋强大的军事压力,才假意向朱元璋投降。这些人,只要形势一发生变化,他们就会蠢蠢欲动。而刘福通北方红巾军的溃败,正好成了这些人蠢蠢欲动的契机。他们以为,刘福通败了,朱元璋也就快要完了,于是他们就一个接着一个地露出了真实的面目,开始向朱元璋发难。
先是婺州的守将蒋英、刘震反叛,杀了朱元璋的心腹胡大海,继而是处州的李贺又背叛了朱元璋,再下来又是衢州的夏毅也反了。这样一来,徐达、常遇春二名大将不得不率军到处救火,今天去夺回处州,明天又要去平叛衢州,最后虽然是杀了叛将,夺回了失城,但也费了不少时间,耽误了剿杀穷寇陈友谅的最佳时机,给了陈友谅喘息、调整的时间。
徐达夺回洪都后,接到了朱元璋召他速回应天的指令。北方的军事形势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元军攻下了刘福通在山东的最后一个据点益都后,自己跟自己打了起来,这一打,元军就没有什么余力去攻打刘福通的“都城”安丰了。元军虽然没有什么力量了,但元顺帝却还有力量把他的“圣旨”满天飞。这一天,不知怎么搞的,元顺帝的“圣旨”就飞到了那个张士诚的手里。元顺帝在“圣旨”中命令张士诚速速派兵去攻打安丰。张士诚马上就依“旨”而行,从各处调集兵马,做着攻打安丰的准备。
张士诚这一回为什么会这么听从元顺帝的话?他虽然归顺了元廷,但那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他根本就不买元廷的账,元顺帝也休想随意差遣他。过去都如此了,现在元军自己跟自己打得焦头烂额,张士诚就更没有理由听从元顺帝的号令了。然而事实是,张士诚这一回真的调集了一支大军共十万人,派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吕珍做统帅,去攻打刘福通盘踞的安丰城。
实际上,即使元顺帝没有发下那么一道“圣旨”,张士诚也在做着去攻打安丰的准备。原因是,安丰城就像是一根鱼刺卡在张士诚的喉咙里,使得他连咽口唾沫都感到非常难受。
安丰城在江苏的中部、高邮湖的北面,距离高邮湖不过一百多里。高邮湖一带是张士诚的地盘,刘福通占了安丰,就等于是堵住了张士诚北进的通道。所以,打刘福通从汴梁退到安丰的那天起。张士诚就想派兵去攻打了,只是担心去攻打安丰会引起与朱元璋的全面战争,张士诚才迟迟没有行动。现在好了,朱元璋的降将一个跟着一个地发动叛乱,张士诚的胆子就大了起来。胆子大了,过去不敢做的事情自然也就敢做了。所以这才有了张士信领兵十万南下进攻诸全州和吕珍领兵十万北上去攻击安丰的事。只不过,张士诚南攻诸全仓惶而归,吕珍北攻安丰又会如何?真要说起来,张士诚的心里面其实也是没底的。
不想错过《朱元璋私密生活全记录》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