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其实,在当下的政治逻辑下,这很正常。既然“迫于舆论压力”,掌握官员升迁罢免大权的部门免除一些“犯错”官员的职务,那么“压力”不再或减弱时,复职则顺理成章。因为,“免职”并非权力系统的自觉行为。
如果将观察分析的纵深度拉得更长一些,考察我国古代王朝对官员的处理之法,基本上可知,眼下多数官员的免职是属于“冠带闲住”。
冠带闲住是指某位官员的职务(古代叫差使)被免掉了,但其官员身份和相关待遇还在,他在闲住故园时还可以穿着相应级别的衣冠参加社会活动。除了官员犯罪被刑事处罚,仅就政纪处分而言,在“冠带闲住”外,古代朝廷对官员还有两种处分:免职或降职而不免差使以观后效,另外一种最为严厉的处分是削籍为民。
第一种处分多发在救灾、战争等紧急时期,因官员失误造成了损失,但并非官员主动犯错,且其作用不可替代。朝廷经常是下旨免除其官职或降职,让其在原岗位上戴罪立功。如果该官员后来能将功补过,原来的处分一并撤销。受过这种处分的官员实在太多,包括一些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名臣。而“削籍为民”就相当严重了。中国古代是个身份社会,等级森严,尤其是“官”与“民”之间有一道巨大的鸿沟。所以古代士人中进士后,一般说“释褐”,脱掉老百姓衣服穿官服了,即“通籍”。取得“官籍”是一个男人一生最重要的事,一旦削籍,就相当于现在开除公职。受此种处分后,要想复出,是相当的困难。
《红楼梦》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说的是贾雨村中了进士后,在为官期间得罪了上司,被参了一本,朝廷降旨革职,不得已当了林黛玉的家庭教师。后来经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引荐给贾府,在贾府的帮助下得以复官。《水浒传》中的黄文炳,亦是一位“闲居通判”,被革职回老家待着。所以他要立一件大功,才有可能起复,于是举报宋江浔阳江头题写反诗。可见贾雨村和黄文炳都是仅仅革除职务而未削夺官籍,所以只要有机会,复出为官并不太难。
那些被免职而“冠带闲住”的官员,其复出有何规律?一地、一事、一官,各不相同,能否复出,怎样复出,恐怕各有各的机缘,但若仔细分析,也不能发现一些共性的东西。
首先,要考察被免职或撤职的官员犯的是什么样的“错误”。根据法律和纪律,似乎性质和严重程度不难判断——但这些只是纸面上的,同样是“渎职”,同样是“领导责任”,放在权力系统内,真实的原因千差万别。简言之,要看这个“错误”主要伤害了谁的利益。靠对百姓的“合法伤害权”而谋利,实质上是皇家给官员的一种“福利”,只要不过分,百姓能忍耐,皇帝也睁只眼闭只眼。而对百姓的伤害一旦引起舆论哗然,朝廷的处理往往视具体情形而定。古今虽不能简单类比,但有些道理是相同的。今天的官员如果得罪整个官员层,基本上是万劫不复了,而伤害群众的利益,如果引起媒体关注,也就间接地影响了整个执政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其受处分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所谓的执政形象,往往是块公共牧地,尤其今天中国官员任免权已不像古代那样集中在朝廷,而是根据级别分解给地方,那么这种“影响执政形象”的错误,对一些地方政府负责人来说,其实质性伤害是很小的,所以这种错误而被免职的官员,其起复的内部阻力很小。
不想错过《历史的倒影》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