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历史的倒影 > 第25章完结

第25章完结(2/2)

目录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子恒为士……令夫农,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耒、耜、枷、芟,及寒,击菒除田,以待时耕;及耕,深耕而疾耰之,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镈,以旦暮从事于田野。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袯襫,霑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支之敏,以从事于田野。,衫?叶`屋? !首~发+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农之子恒为农。

管仲的理由其实很简单,一个人处在某种家庭中,因耳濡目染,对父辈的职业比对其他的职业更熟悉。读书人的孩子,“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每天接触的就是文章、礼法,成为一个“士”远比其他阶层的子弟容易;同理,农民的孩子从小跟着父亲种田,熟知“耒、耜、芟”等工具,“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但是,社会的职业分工父子相承,能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生产力低下、信息流通不畅、交通很不发达、底层社会几乎没有公共教育服务所造成的。在周朝早期,只有贵族才能接受礼法教育,能识字为文,其他阶层的子弟,哪怕天资再高,也很难跨阶层接受教育。也就是说,农家子弟几乎没有机会接受“士”的教育,每天只能跟着父亲去种庄稼,当然是“不见异物而迁”。

但是管仲所处的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废弛,生产力的提高,荒地得到开垦,社会人员流动加快,各阶层人员相互交往,特别是教育开始向平民子弟开放,出现了孔子这样开设“私学”、“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的职业分工受到了挑战。用大白话说,穷人的孩子有了见识,已经不甘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

从春秋到战国时期,这一趋势逐步加剧,各国竞争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人才竞争,平民子弟开始走上了历史的舞台,问鼎长期被贵族子弟把持的职位。管理人才的选拔由“选贵”变成“选贤”。管仲本人能登上相位便是“选贤”的结果。他不属于齐国国君姜氏一族,亦不属于齐国传统的政治豪门国、高两姓。他虽然是周穆王后代,姬姓,但家族早就破落,父亲早亡,为奉养老母,早年不得已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他这位王族之后已经不是“士之子恒为士”了。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张仪、苏秦这类“职业经理人”也才有了周游列国、待价而沽的机会。

历史证明,列国相争,谁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谁能打破旧贵族的垄断地位,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秦国在这方面做得最彻底,几代国君改革的总体趋势就是打破旧贵族对权力的垄断,建立了不论出身只论业绩的激励机制,重用来自他国的商鞅、李斯等人。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便是以军功授爵位。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论“秦始皇变封建为郡县”:“古者诸侯世国,而后大夫缘之以世官,势所必滥也。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而天之生才也无择,而士有顽而农有秀。秀终不能屈于顽,而相乘以兴,又势所必激也。”

船山先生敏感地看到战国时代,“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的旧格局必然引起社会动荡。可以说,秦国的改革是因势利导,符合时代潮流。但秦历二世而亡,他没有总结出一套和平年代相对公平的官吏遴选制度。军功论爵只能在战争年代管用,灭六国一统天下后,其“以吏为师”的选拔制度只能将就一时。在“秀终不能屈于顽,而相乘以兴,又势所必激也”的大背景下,耕田的陈胜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最强音。以刘邦、萧何、韩信、樊哙这些小吏、小商贩为骨干的汉集团战胜了以旧贵族项羽为核心的西楚集团。

不想错过《历史的倒影》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书页 目录
新书推荐:时空穿越,位面太多现在有点忙 御兽:最终神座 风起斟鄩 我的祖传菜刀 躺平勾栏听曲,系统急了 和超算一起穿越 王者荣耀之神明纪元 魔头修仙:我有炉鼎三千 王海和他的女人 空姐背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