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这是网上流传甚广的一个帖子。作者将历史和金庸小说的情节杂糅在一起,一个偶然接着一个偶然,以此来夸大“蝴蝶效应”。
当然,看完这个帖子的人,多数会心一笑而已,并不当真。但此帖流传之广,说明金庸武侠小说情节是几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而将那些情节镶嵌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对中国读者来说,显得更具有艺术的震撼力。
如果说这个网帖只是搞笑,那么前两年一个引发舆论热议的政府行为就不仅仅是搞笑了。刚刚将“襄樊”改回“襄阳”的湖北省襄阳市有关部门,决定在流经该市的汉江之滨,立一尊郭靖、黄蓉塑像,以此纪念这对大侠夫妇死守襄阳。
对此,批评者认为将小说家言当成史实,真是荒谬;而赞成者认为,中外一些城市在公共场所为神话或小说中虚构的人物立项,不乏其例。如中国的女娲、伏羲;外国的堂吉诃德。
这样的争论,无法分出孰对孰错,我觉得唯一能说明的就是金庸武侠小说的巨大影响力。今天的中国人,知道襄阳和南宋抵抗蒙古军队的襄阳之战,多数是通过《射雕英雄传》。历史上延续六年的这次围城之战,没有郭大侠什么事,而值得后人尊重的是吕文德、吕文焕兄弟——尽管吕文焕在兵尽粮绝之际,为保护一城百姓不得不归降蒙元。可吕文德在金庸的小说中,是作为昏庸、怯弱的角色出现的。显然,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在襄阳立真实存在的吕氏兄弟塑像的正面效果,远不如立虚构的郭靖黄蓉夫妇塑像。
这,或许是历史的无奈和文学的荣耀。对于小说家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小说家来说,将历史作为“药引”,是极大催发小说“药效”的不二法门,金庸先生深得其中三昧。
金庸从他第一部获得广泛赞誉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开始,就有意识地选择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将自己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放置其中。金庸的巧妙还在于,他选择的历史时期,不是距今甚远的秦汉、两晋和隋唐——因为太遥远的时代,一般华人印象不深。他选择了宋以后,如此,华人对历史背景不至于太疏离。如:《书剑恩仇录》以清朝乾隆朝平准噶尔部为背景;《鹿鼎记》的背景则是康熙朝平“三藩之乱”和灭台湾郑氏政权;《碧血剑》写明清鼎革之际;《倚天屠龙记》的背景是元末明教起事推翻蒙元;《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则是将故事场景放在北宋到元初。
不想错过《历史的倒影》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