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在中国的乡村,特别是我的故乡湖南一带,千百年来农人们所推崇的价值观便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副对联被写在无数家堂屋的祖先灵位两旁。中国农民从来不敢心比天高,他们只希望能耕作而食,免于饥饿,将儿女养大,这是无数农民朴实而可怜的“中国梦”。耕作之余,农人们会省吃俭用送子弟读书。子弟能取得举人、进士功名,做官发财,光宗耀祖,这是多数人不敢奢望的“奇迹”,多数人只是希望子弟能识字,能知礼,能不辱没祖辈。识字的人,能在熟人社会中得到尊重,日子能过得比一般农民要好些。
因为这样的耕读文化,乡村涌现了一大批名不见经传的底层精英,或者说是“赤脚先生”。他们没有脱离土地,照样要耕种,但他们因为有相当的知识,可以从事更为有尊严的职业,比如私塾先生或乡村郎中。他们因为识文断字,于是充当了乡土新知识的引进者;因为没有脱离土地,又往往成为乡土秩序的维护者。
博老和家父都是这类乡土“赤脚先生”。然而,他们遇上了一个剧烈变革的大时代,当他们成人时,公权力对中国乡村社会的控制无远弗届、无所不在。传统社会的自治秩序全部被打破,一个人和一户人家,成了无所依傍、只能仰公权力鼻息的“原子”。乡土里长大的青年精英,如果能主动地、小心谨慎地迎合公权力的意志和运作节奏,就可能被公权力吸纳;反之,则会被惩罚。家父属于前者,博老属于后者。
博老从少年开始,就记忆力和学习能力超强,且酷爱接受新事物,学习新东西,至晚年而不倦。他出生后不久母亲病逝,过继给同族一位族祖父做孙子,承祧另一支。做染匠的祖父及祖母倾其全力培养这个并无血脉关系的孙儿。孙儿也不负长辈期望,从小好学上进,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家乡一所小学当老师。这几乎是在那样环境中,博老凭能力所取得的最高成就了,可算那个年代乡村的“励志”榜样。
然而,一个人好学上进、爱独立思考,在特殊的年代是一种“原罪”。
其实,博老在“土改”时期任儿童团团长时,所目睹“土改”和“镇反”中的一些人的下场,和自己日后的命运是相关联的。工作队来到浏阳山乡搞“搞土改”,在博老故乡人的眼里,是“镇风”,“就是打出头鸟,就是捉浮头鱼,就是杀鸡儆猴,就是铲除拦路虎。”也就是说,将地方上具有影响的人物——这些人物具有潜在的组织和动员能力,通过杀、关、吓,消灭掉或控制住,从而达到控制基层社会的目的。
在“土改”初期,多数人包括博老这样出身中农家庭的人,尽管目睹一些可杀可不杀的地方头面人物被杀掉,但对这种狂飙式的运动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经历过日本入侵、随祖父祖母逃难的人,在童年时被土匪强行掳走身上、颈上银项圈的人,博老看到一个让百姓既免受外敌入侵又不受土匪欺凌的强势的新政权,和多数人一样,欢欣鼓舞是正常的。
不想错过《历史的倒影》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