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由政变导致的迁都
性格、才略酷似朱元璋的皇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就藩被改称北平的北京城。他和其他几个年富力强、精明能干的兄弟代王(封藩于山西大同)、辽王(封藩于广宁州,今辽宁锦州境内)被朱元璋封在北部边塞重要的城池,就是为了弥补政治中心处在南方的缺憾,替朝廷来防守北疆。
建文帝即位后,因削藩引发“靖难之役”。一四〇二年,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一四二一年,成祖迁都北京。
北京是朱棣的封藩地,他起兵“靖难”之前,已在此经营二十多年,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政治、军事、经济体系。因此等他当皇帝后,北京及周边地区已不再是“生地”而是“熟地”,迁都于此乃是瓜熟蒂落之事。迁都到北京后第四年,成祖逝于北征蒙古部落的军旅之中。或许,因为得位不正,他羞愧于和父亲葬在一起,于是被葬在北京城以北的昌平,是为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
严格地说,直到明英宗的正统六年(一四四一年),北京才成为正式首都。此前,一直被称为“行在”,即皇帝率文武百官驻扎的临时首都。而南京,则成为“留都”,即“置官留守的首都”。史上唐代也有事实上的留都——“东京”洛阳。因为洛阳和长安相距不远,唐代一些皇帝(特别是改国号为“周”的武则天)曾长期住在洛阳,洛阳成为实际上的京师。南京是太祖所定之都,它名义上的政治地位很高,但实际的地位却不如唐代的洛阳。留都南京对大明朝而言,更多的只是象征意义。
当然,留都南京,除皇帝不在此城外,保留了一整套的中央政府官僚体系,可谓是“备份的朝廷”。六部、都察院、五府和内廷的太监体系,一应俱全。南京朝廷的官员级别和北京同样的官员相同,主要管理南直隶(南京周边十四个府、州,不设行省,直接由朝廷管理)的相应事务。虽然权力不如北京的官员,但也不能说是闲职。因为南直隶所辖的地区,乃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明之区,天下赋税三成多出自于此。
两京制的利与弊
明朝南、北“两京制”形成后,北京作为政治、军事中心,南京作为经济和文化中心,使帝国的南北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设想一下,如果明朝长期将政治中心设置在南京,那么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南京,中国北方将持续凋敝,很不利于一个大帝国的统一与稳定。
不想错过《历史的倒影》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