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由于国民政府奉行以蒋介石为中心的新权威主义策略,在引入西方的科技、军事知识的同时,还是以传统方式拒绝进行任何重大的社会变革,国民党所努力的“民族复兴”的成效有限,离建立一个得到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民族独立国家的目标距离尚远。
三、抗战与全民爱国主义
1935年,日本侵华的步伐不断加快,华北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团体风起云涌,中共的“八一宣言”传到国内,其抗日主张得到社会各界的同情、重视和支持。面对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压力,国民政府以“军事演习”为名,调兵北上,在华北积极备战。同时,蒋介石在外交上做出重大调整,在继续争取英、美外交支持之余,开始谋求中苏两国关系的和解,以备中日战争一旦爆发时,中国能获得苏联的支持。
1935年春,蒋介石派曾任自己侍从达八年之久的邓文仪任驻苏武官,负责沟通中苏高层间的联系。为了改善中苏关系,蒋介石不得不重新处理自己与中共的关系。他对此慎之又慎,并且决不允许其他人与中共有任何交往。1935年年底,国民政府与中共开始某种试探性的接触。国共双方此时的联系仅停在较低的层次上。蒋介石的这种调整纯属不得已而为之,他在与中共保持联系的同时,又力图彻底削弱中共的实力。在蒋介石看来,唯有如此,方能减弱中共日后的发言权。因此,蒋介石对红军依然重兵围剿,却又不中断双方的联系。
经过近一年试探性接触,国共两党的谈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双方的高级代表陈立夫、潘汉年在上海进行直接会谈。然而双方距离相差太大,谈判陷入僵局之中,蒋介石于是决心继续对中共保持高压政策。在处理完两广事件后,蒋介石于1936年10月携其高级党政军官员飞抵西安。
蒋介石的督战最终激化了他与张学良、杨虎城之间的矛盾。在数次劝谏无用后,1936年12月12日,张、杨发动兵谏,西安事变爆发。西安事变爆发后,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中共放弃了原先“公审蒋介石”的主张,而改为“逼蒋抗日”。经过蒋介石、张学良、中共三方数天的磋商,西安事变终获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奠定了基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某些战役如忻口战役中,相互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两党长期的争斗又决定了彼此缺乏足够的信任。随着中共敌后根据地的不断扩大,中共军事实力也有了显著增长。对于中共实力的扩大,蒋介石深感不安。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专门成立防共委员会,制定各种“防共”、“限共”政策,国共两党的冲突与磨擦迅速白热化。
不想错过《历史学的境界》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