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王鼎钧《关山夺路》[1]读后
写20世纪40年代后期国共内战的书很多,大陆和台湾都有上乘读本,但这些书大多都缺少“人”之活动,及至齐邦媛、龙应台、王鼎钧书的出版,才弥补了这个缺憾。
齐邦媛的《巨流河》,以自传的形式,将国族危难与个人遭遇结合起来,写出20世纪中华民族的苦难和抗争,又以满含感情的笔端,描绘了几位令人回肠荡气的爱国者,扬我浩然民族正气,让无数的国人为之感动。¢0`0?暁\税\惘, ¢埂?辛~醉¨全?
龙应台生于50年代初的台湾,相比于齐先生和王先生,她是晚辈,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书中,以宏大目光反思历史和人性,展现了历史的冷峻和温情。
王鼎钧经历最丰富,1949年前在国民党军队中服务,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经历了两个,对国民党的大失败有近距离观察,赴台后服务于新闻界,因“历史问题”受到情治部门长期监控,王先生与台湾社会上下层都有互动,目光如炬,写成老辣酣畅之文字,给人以持续性的思考。
三人都成就蜚然,各有千秋,彼此不可取代。
王鼎钧的代表作是他的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书刚问世,就受到读书界的重视。2009年秋天,台湾“中研院”近史所陈永发先生寄赠我一套,我立即展读,爱不释手,以后在病中又读了两遍。去年9月陈先生来宁,11月底我和李晓林见面,我们都情不自禁谈起王鼎钧的回忆录,他们也都非常喜欢这套书,永发说,他也读过两遍。
王鼎钧这套书的前两本写作者的青少年时代,后两本横跨战后的1945—1979年,紧扣冷战岁月国共的热战和武力对峙,以“人、岁月、生活”为经纬,用简练优美的文字,写尽被时局主宰的普通人的艰辛、苍凉和辛酸,又跳出个人局限,在时局大动荡中展现人与时代交融的复杂状态。而作者在当时或事后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思考和反省,更是弥足珍贵,使其完全不同于一般的个人自传,具有丰富的思想性,故此书既有历史价值,还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躲避左翼革命,逃往台湾
王鼎钧,山东临沂兰陵人,抗战胜利之初投笔从戎,入国民党宪兵部队,先后移驻南京、上海、沈阳等地,后调至天津,全程经历国共内战,在平津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旋被释放,遂自行前往上海投奔在国民党军队中服务的同乡前辈,被一同带往台湾,上岸后不久即办理相关手续,完全脱离军队。王鼎钧天资聪慧,虽然学历只是初中毕业,但在抗战时期流亡中学读书时,有幸遇上几位学问好的老北大毕业生,打下很好的文史基础,学生时代就给报纸投稿并获采用,从此他的信心大大增加。来台第一天,就在基隆码头给《中央日报》副刊写了一篇小文章,立即被刊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历经多年努力,终成著名作家。1979年王鼎钧获准离台,前往美国西东大学讲授中文。
王鼎钧之所以能写出他著名的四部曲,都缘于1949年5月在上海吴淞口的决定。就在那个关键的时刻,王鼎钧随同他的“上校爷爷”和看守江湾军火库的国民党军人爬上了开往台湾的军舰。1949年,王鼎钧只有24岁,他为什么不像当时大多数社会贤达和知识分子那样,留在大陆等待解放,而是跑到台湾去呢?那些名流宿耆、党国高官都对国民党失望,他一个小伙子,怎么还对国民党如此留恋?
从他的书中得知,作者对国民党的弊端有深刻的认识,他批评国民党军队欺压老百姓,“以致教育出几百万卑视百姓、欺凌百姓的官兵来”(王书:56页)。与此相联系,王鼎钧对中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共和农民的紧密联系等一直抱有好感,1946年后,他随部队在东北,这方面的感受更深。王鼎钧回忆说,在东北严寒的日子里,解放军匮乏艰苦到极点,士气仍然很高,能征惯战,无论如何这是奇迹。王鼎钧感慨:“毛泽东用兵如神,练兵也如神。”“当时大家猜想,共军可能冻死很多人,可是他们怎么没冻死?”“真是天亡我也。”
不想错过《历史学的境界》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