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历史学的境界 > 第47章完结

第47章完结(1/2)

目录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1957年,毛泽东、杨开慧的故旧李淑一将她回忆的一些毛杨诗词寄给毛,请他帮助回忆考证,其中就有李淑一忆及当年毛给杨的《虞美人》的残句。^衫+叶·屋\ ·已?发-布¨罪′辛*璋*劫*毛复信曰:“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毛说“不好”,未知是否为真心话,却有一种过分政治化的感觉。然而在私底下,在毛激越高亢的潜层,在其不予示人的个人天地之一角,还留有一份对“婉约”的欣赏。

毛泽东晚年一再圈点柳永词,1973年冬,他将那首《贺新郎》又作了最后的修定。毛将原词中“重感慨,泪如雨”一句改为“人有病,天知否?”

“重感慨,泪如雨”,虽浅露直白,却饱含平常人之情暖,将其改成为“人有病,天知否”,则更精彩,一下跃升到“形而上”的层次。

“人有病,天知否?”究竟是何含义?毛之问天,胸中又有何等强烈的愤懑?五十年白云苍狗,此时之“病”与彼时夫妻间的感慨难道仍是同一物吗?

毛泽东不太喜欢别人对他的诗词作注释,他说,“诗不宜注”,但毛也不反对诗家从不同的角度来注解他的诗词。!咸-鱼?看+书` `最!鑫,漳\結^庚!歆¨哙_毛在1964年对他的老友,也是注毛诗的名家周世钊先生说,注毛诗“可以意为之”。毛的《贺新郎》在1978年发表后,注家蜂起,李淑一以毛杨老友的身份发表学习体会,称诗中之“人有病”乃是指人民在三座大山压迫下所造成的苦痛,“天知否”有唤起人民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含义。注毛诗的另一名家周振甫先生也持类似说法。李淑一等的解释或许可以说得通,但我总觉得隔了一层,我更相信毛在1923年写作该诗时,主要是咏夫妻间的情爱,而1973年修改此句则意蕴深远。

毛泽东晚年的心境极为复杂,在壮怀激烈的同时,又日显幽深苍凉。毛之一生,事功厥伟,然改造人性又何等艰难!毛虽早已一言九鼎,一呼百应,但“真懂马列”又有几许人?万千众生,有待拯救,却懵然不知,又怎不让人焦虑!

1975年,毛曾三次让工作人员为他诵读瘐信的《枯树赋》:

昔年树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情何以堪!

当毛一遍遍听读《枯树赋》时,是否也有一种夕阳西照,而壮志难酬的慨叹与无奈?

在毛泽东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让文化部抽调名家在秘密状态下为自己灌录了一批配乐古诗词。`天/禧`晓^说!蛧_ ¢已+发^布?最/芯′蟑^劫′在这些古诗词清唱中,毛最喜爱南宋张元幹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云:“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晚年毛的心思又有谁能猜透呢?

近读陈徒手《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后中国文坛纪实》,对作者何以用毛词之佳句作书名再三体味。以吾观之,此“病”似病又非病也:病者,有待改造的人性之痼疾,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也;非病者,精神,灵魂之痛也。对焉,错焉?

2000年11月5日

* * *

* 原文发表于《万象》,2001年第3卷第2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历史学的境界》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书页 目录
新书推荐:时空穿越,位面太多现在有点忙 御兽:最终神座 风起斟鄩 我的祖传菜刀 躺平勾栏听曲,系统急了 和超算一起穿越 王者荣耀之神明纪元 魔头修仙:我有炉鼎三千 王海和他的女人 空姐背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