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和研究生谈几本史学名著
论文点评
近年来民间的当代史书写
从语言社会学的角度,在中国大陆,“书写”和“民间”都是“新词”,与“书写”有关的“民间”之出现,还应是90年代中期《天涯》上的“民间语文”,后有徐晓等编辑的“民间书信”,那算是“民间”二字在书写领域浮现了。
再有就是“书写”一词,现在这是一个平淡的词,过去叫“写作”。“文革”前的“写作组”,是很神圣的,最有权威性的应是钓鱼台的反修写作组。还有就是毛发动“文革”的推动力量:上海丁香花园的市委写作组。“文革”起来后,中央“文革”组织起对刘少奇“黑六论”的“大批判组”,各省也都有属于当地省革委会领导的“大批判组”,都能呼风唤雨。那时参加者,被称作“笔杆子”和“秀才”,虽然也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文学仆从”,但是他们多数的自我感觉还是很好的。中央级“秀才”中最显赫的,如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都是政治局成员了,甚至是常委。
过往历史的写作,就是史官垄断,其原则就是“成王败寇”,野史笔记是不入流的,写史是神圣的事,所谓“文章千古事”,都是官家行为。官史写作,一是自我论证合法性,再有就是强调历史的教化功能,当然也有司马迁等良史,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废”。
三方面互为联系,也互为矛盾,最重要的还是自我论证,这些好像和普通百姓没什么关系,说来说去,什么“资治”啊,都是叫统治者如何管教老百姓。
可是到了科技革命兴起,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电脑和打印机普及化,个人博客兴起,现在书写进入寻常百姓家,早先神圣化的写作也就平淡化、平常化了。
“民间”一与“庙堂”对应,二与“学院体制”对应。与“庙堂”对应的民间,自古有之,即“官史”之外的野史。与“学院体制”的对应,则复杂一些。近代以来,政治社会对人们的束缚逐步松懈,私人写作、出版方兴未艾,私人撰述历史与学院修史没有明确界限,评价体系也是单一的。出现大变化是在新中国建国后,书写国家化,历史著述更是被视为一种国家行为,有关社稷安危,被完全纳入国家指定的轨道,也就没有任何私人化的历史书写了。
不想错过《历史学的境界》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