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2.官史谈现代有避讳,需遮蔽,谈古代好得多,因为和现实的关联性较少,民间不避这个忌讳。即如唐德刚先生所言:“谁说历史学家不能对现实说话!我是历史学家,我知道过去是怎么回事,我当然可以对现实发言。我的看法可能不对,对不对需要时间来检验……在我看来,历史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弯弯曲曲、有上有下,许多历史,恐怕还要等到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评断。”[1]
3.官史论人看地位,分等级;民间的取向看人物看多重面,看底层也是多重面,没有神圣的大人物,也没有神圣的劳动人民。最近我看一本书,张胜写他的父亲张爱萍的书,《从战场中走来:两代人的对话》,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有民间的取向。该书去领袖神化和圣化。1958年,领袖穿泳衣召见张爱萍谈粟裕问题,张爱萍回家对其妻表不满,这是非常罕见的。
以上是举其要者。从这个角度看,官史坚持国家化的历史写作也是可以理解的。前几个月我在看电视剧《浴血坚持》,拍得很不错,对项英的描绘有很大的突破,对陈毅的描述也较真实,但还是有一些败笔。例如:几次让陈毅说他想念毛泽东同志,又说项英也怀念毛,这些都是无中生有,中央到陕北后自顾不暇,一直没去联系项英、陈毅。当然这是影视作品,可以艺术加工,但也不能太离谱。所以,国家化的历史叙述就是这样的了,我只是希望在国家化的叙述之外,还有民间历史这一块。我曾在几年前参加过福建师大历史系一名博士生的答辩,他的论文题目就是谈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恢复和整理,并对之有较高的评价,这是一份很严肃的研究,可以和国家化叙述对照起来看。
我认为,学历史、读历史,记住余英时先生的一段话是很重要的。他说:“学历史的好处不是光看历史教训,历史教训也是很少人接受,前面犯多少错误,到后面还是继续。因为人性就是大权在握或利益在手,但难以舍弃,权力和利益的关口,有人过得去,也有人过不去。所以我认为读历史的最大好处是使我们懂得人性。”[2]
近三十年的民间书写有几类:
第一类:重点叙述“文革”期间名人和普通人遭遇的一些出版物。
例如:冯骥才的《100个人的十年》(1986),余习广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革”上书集》等。现在看,80年代在执政者、知识界和民众之间,有一种共识,这就是记取历史上的极“左”教训,防止悲剧重演。因此,有关讨论“文革”历史的作品较多。90年代后,这类出版物在数量上大大减少。在赫鲁晓夫十年执政年代(1954—1964),苏联出现了一批“反思文学”,勃列日涅夫即位后很快销声匿迹,在中国也不知从何时起,“文革”叙事已被视为不合时宜。前几年上海的《收获》杂志辟出专栏,从文学角度刊登有关“文革”的回忆与研究文章,记录了我们民族不应忘却的那段历史,现成书为《亲历历史》,其执著和真诚令人感动。《亲历历史》收有张贤亮、杨宪益、蓝英年、王蒙等十七人的回忆,其中最为珍贵的却是叶兆言、费振钟、万方、严平这四位的述说。因为“文革”开始时,他们最大的才十三岁,最小的还不到九岁。“那个年代”中的少年儿童及“文革”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以前确实少有提及。他们的回忆说明了阶级斗争教育对青少年儿童成长的严重影响。
不想错过《历史学的境界》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