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2] 余英时:《历史研究要恢复“人”的尊严》,发表于2008年10月26日,来源:真名社区门户,作者:李怀宇(南方都市报记者)。
[3] 参见《南方周末》编辑部评语,2009年1月,http://.infzm.com/content/22360?efxh3。
对张鸣“近代中国教育之我见”的点评*
张鸣教授的报告非常精彩,表现出一个杰出学者丰富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我们教育发展的强烈责任感,我谈不上“点评”,就是谈一谈听了张鸣教授报告和读了他的文章后的几点感想。
有关1905年废科举,我们只要是学过中国近代史的都知道。但是,我们对科举被废的了解是非常粗浅的,只知道科举是考四书五经,八股,因为不适应时代而在1905年被废。科举制是什么?科举制的实质是什么?科举和过去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选官制度和知识传授系统有什么区别?科举就那么废了,为什么国人震动不是那么大?科举制被废带来的后果,尤其是对中国乡村结构和文化的影响是什么?应该说,对于上述问题,绝大多数的人,包括学历史的大学生也是基本不知道,或不关心,甚至包括学者教授也是讲不出什么道理来的,虽然我们有不少专门研究教育史的学者专家,但他们大多说得很不清楚,也没接触到问题的实质。
张鸣别具洞察力,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回答了这些问题:
一、严格来讲,我们的科举主要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属于选官制度,虽然随着科举的推行,学校制度(官学)日益和科举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科举制度事实上的附庸。
二、人们真正学东西的所在,其实是私学(各种名目的私塾),真正的老师也是私学的教书先生(尽管在那个时代,人们一般对自己真正的受业老师并不重视,却将那些在考试中录取自己的官员当成所谓的老师。这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扭曲,目的无非是结成官场上的人脉)。所以,实际上,西方学校制度的对应物应该是中国的私学体系,而不是科举制度。晚清新政时大家众口一词的“废科举,兴学堂”,按理应是“废私塾,兴学堂”才是。虽然废科举后,私塾也走向式微,但那是废除科举的副作用导致的。
三、废科举似乎表现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热忱,其实背后却有古已有之的老套路在起作用。如果没有这种老套路,科举即使不可避免地会被废除,也断不会如此迅速,更不会如此的朝野一致。因为古代的中国人在政治上有个习惯,只要国家出了问题,无论这个问题是出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制度上,甚至干脆就是皇帝自己家里有了麻烦,大家在找原因的时候,板子往往都打在“士”的头上,打在士风或者学风上,而最终又都反映在选举(官吏选拔)上。这是非常深刻的。
四、科举制度在古代社会的作用,还体现在这个制度对日常生活的塑造上。
不想错过《历史学的境界》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