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1935年,苏联举办第一届工农业成就展,展览会上“工农兵”雕像的形象,突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工、农、兵的坚毅、健康和美好,以后对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影响很大。
二、背后的思想逻辑是什么?我认为是一种完美主义的世界观,背后是一种绝对论,也就是为了表现某一种概念、思想及其代表人物,认为他体现了人类的所有美德,而为了突显这种美德,就必须将有关记忆或记叙反复修改或者删改,使之符合现实的“完美”。
“完美”首先是“政治正确”,而达到“政治正确”则需要建制上的保障:
1.反映领袖国事活动的新闻记录片有中央审看制度,“文革”期间主要由姚文元(政治局委员)负责审看,有时,周恩来、江青也参加审看。
2.“文革”前,如回忆录中出现有关领袖的叙述,则需报批。1957年,李六如为了写他的《六十年的变迁》,特将涉及青年时期毛的革命活动的有关章节送中宣部检查。
3.拍摄者的自律。
为了达到“完美”,就要突出主要人物,突出英雄人物,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简言之就是突出领袖,这就是“三突出”的由来,以后就成了一种指导原则。
“完美”也是要体现在“艺术完美”上。
正面人物,工农兵的形象是被固定化的,从源流上讲,就是1935年苏联的工农业展览馆的工农兵形象,简言之,就是“高大全”式的。据中山大学冯原教授研究,1949年解放大军南下,一些没有学过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广东艺术家,他们自发创作的有关毛和工农兵的作品是非常个性化的,但不符合国家主义的美学路线和完美主义的世界观,于是很快都被淘汰了。
江青的一系列署名“峻岭”、“大海”的摄影作品,就典型地反映了这种完美主义的艺术观。
更突出的是,有些国家要求所有外国参观者在参观照相时只能照好看的地方,不许照不好的地方;为了突出完美主义的美学思想,还将所有残疾人赶出首都;更厉害的是,把接待外宾的小朋友们都训练成会随时假笑的一群—瞬间就笑起来,呈现出幸福欢快状,这就达到了最高境界,完全控制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无须艺术家再做二次修改,而是标准化了。也就是,照片是真实的,内容是不真实的。
不想错过《历史学的境界》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