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 2010年3月27日下午在广东美术馆参观张大力“第二历史”展览的发言。
与研究生谈历史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1.学习“理论和方法”有无必要?
其必要性不言而喻,从1997年我给硕士生上课就不断强调,要学习社会科学的方法,使之有机融入历史学研究。
过去有没有“理论和方法”?1949年前,主流史学不强调这个问题,那时多数人信奉“史料就是史学”(傅斯年)。前有乾嘉学派,后有引入的兰克史学,都是“史料派”的鼻祖,在中国对接,合流了。
“解释史学”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兴起之后,但在建国前不占主导地位,处于边缘,以北大几位教授、胡适为一派,他们主张史料即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不容易进来。1949年后解释学派成为主流并占绝对主导地位,几十年一贯如此。其主旨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历史,有其贡献的方面,20年代引入中国后,大大开拓了研究的视野,史料派排斥他们是不对的。但1949年后出现“三化”(绝对化、公式化、教条化),由国家的力量在支撑的解释体系,只能解释一部分,不可能完全解释复杂的中外历史现象。
90年代,有学者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灵魂,历史学的本质就是求真求实,在方法上,除了阶级分析法,还可运用其他社会科学的方法,这样“理论和方法”的问题就有了一个比较开放的空间了。
2.80年代初以来,又有另一类“理论和方法”引入史学界。
最早是“新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把自然科学的概念引入历史学。以后,新潮不断翻滚,席卷社会科学,包括人文传统科目。经二十多年引入,现在可以说:在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人类学、政治学、传播学等学科,西洋理论已占主导地位。在美学、文艺理论、文化批评、美术理论等人文学科,也是占据主流。唯有历史学和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例外,其中以历史学最为排拒“新潮”。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一个是外部原因,一个是内部原因。在中国,历史学有其特殊性,是建构意识形态的主要构件之一,长期有几个“老战士”分兵把守,他们有很强的“阵地意识”,这种情况在其他学科基本已不存在。老同志、“老战士”掌握资源,影响极大,而文学界、美术界等早已多元化,早没了“老战士”。
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历史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1)求真求实是历史学的本质,它不关注宏大理论,理论就是借用来的分析工具,这和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完全不同,后者总是要在最后创造一个概念,例如岳村政治、华西模式等。(2)中国历史学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它不以运用西洋概念的多少来作为判别史学作品优劣的标准,而是看事实的发现和叙述的清楚,以及它给今人的启示等,以史为鉴是中国史学的传统(再现历史就是常看常新),所以历史学是“实学”。那些以西洋理论为骨架的学科,反而因历史学的这个特点,非常重视从历史学吸取养分。
不想错过《历史学的境界》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