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国民党在1943—1945年出版了王的《野百合花》小册子,但没有引起大的社会反响,盖因1943年后大后方的高级知识分子开始向左转,对王实味事件没兴趣,认为是国民党反共造谣。
有趣的是,建国后1949—1957年开展的各类思想批判斗争一般也不提“王实味”,以至于建国后王的夫人刘莹一直在等王回家。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面对新解放地区的各界人民,需要有一个“光明叙述”,王实味因而被尘封。就像建国后至“文革”初的十七年间,事实上存在的党内“路线斗争”却被遮蔽,直到“文革”,作为一种政治话语,公众才知中共党内有“两条路线斗争”。
王实味浮出水面,和国内形势有密切关联。1958年,毛写了《再批判》的按语,把王定为“右派”的祖宗,也是因为1957年的“右派”言论对毛的刺激,使其产生脉络意识,所以在反右的组织处理阶段,毛把王实味、丁玲等人二十多年前的旧文翻出来,所谓“新账老账一起算”。在“文革”初期对“三十年代文艺”和“黑线文艺”批判时再次提及王实味。1977年,公布了毛在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毛提到王是国民党的“探子”,但是反对将其处死,这就把王实味和王事件完全公开化了,刘莹也就是在这时候才知道其夫王实味已死的确切消息。所有这些有关王实味信息的传播,都是在体制主导下进行的。
80年代,王实味第一次成为知识分子热烈讨论的话题,和当时的社会“反思”浪潮相激荡。1988年问世的《王实味与〈野百合花〉》一文,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李维汉的《回忆与研究》、他助手的相关文章,以及温济泽的不断呼吁、王凡西的证明文章,促成1991年平反王实味冤案。其后凌云的文章、杨尚昆的回忆录都提到王和王冤案,王既是政治话题,又是公共话题,在这过程中,《黄河》杂志上一篇《王实味:前“文革”时代的祭品》使王成为民间讨论的公共话题。到了90年代初王平反后,王实味的文存也正式出版了。
80年代后,王实味的思想主题得到延伸,韦君宜、李慎之、何家栋、戴煌等以不同形式延续和深化着王的主题,网络兴起后,围绕这些主题一直有持续讨论。
未来一旦张力消失,王实味事件一定会完全进入历史,唯王留下的人格上的意义,将是长久存在的。
2004年11月2日
* * *
[1] 参见徐光耀的回忆,载《炎黄春秋》2004年第10期;沈容:《东北坡记事》,载《南方周末》2004年11月4日。
答《时代周报》:历史研究作为志业*
数学零分的历史学家
时代周报:你求学时为什么选择了历史学,为什么会选择近代史?
高华:从那个年代来看,我不是抱着功利的心态去选择专业。在1978年读大学的学生更多是从自己的价值观、爱好选择的。而那些从功利角度选择读书的人太理解权力的重要。但我们不要去批评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不想错过《历史学的境界》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