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魏斯向卜子夏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听古乐时忍不住打瞌睡,听郑、卫的音乐则能够废寝忘食,同样是音乐,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卜子夏认为,“音”与“乐”是不一样的。古代的“乐”整齐划一,“始奏以文,止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令人得以修身养性。今天的“音”不仅杂乱无章,而且“奸声以淫,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猱杂子女,不知父子”,轻者令人沉迷,重则丧失人格。
“音”与“乐”的这种天差地别,是各自的渊源所决定的。“乐”是“德音”,必须在“大当”、“大定”的前提下才能产生。“大当”是指“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祅祥”;“大定”是指“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之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有了“大当”和“大定”,才开始“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从而产生“乐”。与之相反,“音”是“淫于色而害于德”,特别是以郑、卫、宋、齐四国为代表。
儒家喜欢扯,卜子夏有过之而无不及。照他的说法,“乐”是主旋律,“音”是《民族风》。
不过,卜子夏后半截总算说到点子上了。他告诫魏斯,“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因此“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简而言之,因为“上有所好,下必趋之”,所以国君要特别谨慎对待自己的爱好。就说听音乐这件事,国君应该听音而思臣:“听钟声则思武臣”、“听磬声则思封疆之臣”、“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
从整个对话来看,卜子夏在绕着弯地打哑谜,借讲台摆地摊,魏斯同学则另有所思。卜子夏以发扬儒家思想为己任,其实就是在魏斯面前推销广大儒家弟子。卜子夏说“德音”,说听什么声思什么臣,都是在给自己的推销作铺垫的。
卜子夏扯了一大堆闲篇,其实就想对魏斯说一句话:国家要强盛,你得有人,而儒家有的是人!
魏斯难以赞同卜子夏的观点,因为“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按儒家的标准行“仁义”,在军国时代就等于趴着挨揍。既然如此,魏斯为什么不把“河东三贤”一脚踹出国门呢?
群主不愧是群主,魏斯深知儒家不合时宜的同时,创造性地发现了儒家的绝妙用处——炒作!
面对一群老牌诸侯,夹在中间的魏斯想占有一席之地,最快的捷径就是炒作。往哪个方面炒作?把自己包装成什么样子?实际的情况是,魏斯的灵魂深处始终不忘“一统三晋”,但一出来混就露出狰狞,唯一的结果就是被老牌诸侯一脚踹出圈去。因此,魏斯需要把终极目标隐藏起来,把自己包装成“仁义之君”——儒家正好能派上这个用场。
不想错过《战国杀》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