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粮食产量低,导致粮价居高不下。
粮价居高不下,导致物价全面暴涨、生活成本剧增。
生活成本剧增,导致农户亏空更大。
农户亏空更大,导致更多的人不愿意种地。
……
这是一个呈指数级恶化的恶性循环,而这个恶性循环的源头,就在于束缚农业生产的井田制。
为了彻底铲除旧的农业体制,释放农业生产力,李悝提出了“尽地力”的新农业政策。
所谓“尽地力”,就是将土地的效力发挥到极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悝提出了三大具体措施:第一,在政策层面,废除阡陌封疆,统一分配耕地给农民,并鼓励自由开垦荒地。
第二,在技术层面,提倡一块土地交叉种植不同作物,农户在房屋周围栽树种桑,发展农副业生产。
第三,在制度层面,奖勤罚懒,增产者赏、减产者罚。
李悝给魏文侯算了一笔账:一百平方里,相当于有九万顷土地,除去三分之一的山地和居住区,可开垦田地六万顷。如果勤于耕种,则每年增产一百八十万石;反之,则每年减产一百八十万石。可以看出,奖励农耕的政策,对增加粮食产量能够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
除了奖励农耕之外,为了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并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解决“谷贵扰民,谷贱伤农”的难题,李悝又提出了“平籴法”。
“平籴法”相当于我们熟知的“常平仓”。在丰年,政府按平价收购余粮作为储备,防止粮价暴跌。在荒年,国家将储粮按平价出售,防止粮价暴涨。这就是李悝提出的“取有余以补不足”。
这样一来,既能防止荒年粮价暴涨,投机商人借机牟利,导致非农阶层受到波及,又能杜绝丰年粮价下跌,导致农民利益受损,挫伤种粮积极性。
李悝的新农业政策,极大地提高了魏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产量得到较大幅度地提升。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总结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班固也在《汉书·食货志》充分肯定了李悝变法“行之魏国,国以富强”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李悝以“重农主义”为核心的变法,就没有魏国的繁荣昌盛。
不想错过《战国杀》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