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2 一心一意谋发展
秦孝公继位之初,便发出了一道饱含热泪的“求贤令”。
秦孝公的热泪,出自对秦国一百多年以来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在位),平晋乱、伐西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成为秦国有史以来最辉煌的顶点。
从公元前476年继位的秦厉公开始,经秦躁公、秦怀公、秦灵公、秦简公、秦惠公到秦出公,秦国陷入了漫长的黑暗与迷茫中。在这90年的历史长河里,秦国“国家内忧,未遑外事”,河西失守于魏,“丑莫大焉”。
公元前385年秦献公夺位成功,“镇抚边境,徙治栎阳”,秦国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遗憾的是,秦献公尚未完成“复穆公故地”的远大志向,便撒手人寰。
秦孝公的热泪,还出自对秦国现时国际环境的冷眼观察。
公元前362年的秦国,面临的是韩、赵、魏、楚、燕、齐六大强国,淮、泗之间还有十几个小国。当此之时,秦国的西面和北面是广袤戈壁、蛮荒之地,东面被魏国沿洛水筑造的长城阻隔,南面有楚国以巴、黔中等蛮夷组成的“人墙”。
除了地理位置的孤立,秦国还饱受各家诸侯在外交上的歧视与排挤。在中原各国看来,受传统文化熏陶较少的秦国是个另类,与“普世价值观”相距甚远。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各国“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
我本将心向明月,明月何曾瞅一眼。此情此景,怎能不让秦孝公“英雄泪满襟”!
为了实现父亲未能完成的心愿,也为了自己能够在秦国的历史上彪炳千秋,痛定思痛的秦孝公立志“布政修德,欲以强秦”,迫不及待地向天下昭告:“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是秦孝公发自肺腑的召唤,更是历经100多年衰败的秦国,一声悲怆而响亮的呐喊!
当然,你也可以认为秦孝公的“求贤令”是在作秀,但作秀没有什么不好,只要秀出影响、秀出成果。这道催人泪下的“求贤令”最大的成果,就是招来了战国时期仅次于李悝的“变法第二牛人”——卫鞅。
卫鞅,本名公孙鞅,卫国人,因而得名卫鞅,后因秦孝公封他于商、於之地,故又名商鞅。自年少便爱好“刑名之学”的卫鞅,原本在魏相公叔痤的手下,做一个微不足道的侍从,跟秦国、秦孝公没有一毛钱关系。那么,谁应该为卫鞅的流失负责呢?
不想错过《战国杀》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