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回过头来看公叔痤,在《战国策》的记载里,他对卫鞅没有作任何介绍,即便按《史记》的说法,也不过是“年虽少,有奇才”两句空洞无物的夸赞而已。公叔痤在拿不出任何支撑证据的情况下,就强烈要求魏惠王要么重用、要么斩杀,魏惠王怎么可能同意?
如果重用了,万一不胜任,别人会骂魏惠王轻信权奸、视社稷如儿戏。如果杀掉了,别人又会骂魏惠王滥杀无辜、以百姓为刍狗。——老鼠进风箱,公叔痤让魏惠王无路可走,唯一的办法就是充耳不闻。
总而言之,这次对话是公叔痤一手造成了双方“信息不对称”,正是这次无效的沟通,直接导致卫鞅出走。
不仅如此,公叔痤举荐卫鞅还有一个重大疑点,这是司马迁最先发现的:既然知道卫鞅是个牛人,你公叔痤早干吗去了?
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刻意加了一句“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将这个重大疑点公之于众,实际上也是将导致卫鞅流失的责任,直接指向了“雪藏”人才的公叔痤。
从挤走吴起的“前科”来看,公叔痤“雪藏”卫鞅的初衷,应该就是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挑战。可以说,公叔痤的自私,改变了魏国的命运。
对于历史,我们总喜欢去想:如果当时怎样怎样,那么后来的历史将会如何如何。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话题,因为历史没有假如。
历史对微小扰动的敏感与混沌系统类似,没有谁能够预料,如果卫鞅当年没有来到秦国,今天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子。但谁都可以断定:秦国有了卫鞅,中国的历史为之而改写。
公叔痤死后,卫鞅响应秦孝公“求贤令”的号召,怀揣恩师李悝编撰的《法经》,西出函谷关,来到了秦国。
虽然“求贤令”遍布秦国的大街小巷,但最高领导并不是想见就能见的,得靠说得上话的人引荐。为了能够在秦国国君面前推销自己,卫鞅投奔了秦孝公的亲信景监。
有了景监的引荐,卫鞅如愿以偿地得到秦孝公的召见。但是,初来乍到的卫鞅并不清楚秦孝公的真实意图。在前两次会面中,卫鞅先说“帝道”,再说“王道”,兴趣不浓的秦孝公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到了第三次,卫鞅大讲“霸道”,秦孝公有点兴趣了,但除了赞赏卫鞅的才学以外,没有进一步的反应。
秦孝公的反应不免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他不就是想称王称霸吗?为什么对卫鞅的学说无动于衷呢?其实,秦孝公不是认为卫鞅说的不对,而是觉得离秦国的现实状况太遥远。就像欠着一屁股债、吃了上顿没下顿,却听推销员介绍如何购买理财产品一样。——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
卫鞅总结了三次会面的经验教训,在景监的引荐下第四次会见秦孝公。说到这里,我们既佩服卫鞅的锲而不舍,更佩服秦孝公的礼贤下士。面对一个一而再、再而三地求见,但始终所言不达己意的人,秦孝公没有贸然地拒之门外,这是何等的胸怀!
不想错过《战国杀》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