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经过了一系列的胜利,努尔哈赤的雄心壮志已不仅仅在关东草原上,在他的脑海之中,一幅属于女真人的盛景正慢慢地浮现出来。*齐?盛¢暁′税,枉′ ¨首`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大王已不是他的选择,潜意识之中,他希望自己能像成吉思汗那样纵横天下。他不光要成为辽东的王者,还要成为蒙古人、朝鲜人,乃至汉人们共同尊崇的汗。
在这满腔雄心的催促下,万历四十八年,努尔哈赤将都城赫图阿拉迁至辽阳,并定名为东京。在辽阳居住四年之后,努尔哈赤发觉,对于明政府来说,辽阳是军事要塞,但对于后金来说,它更应该成为腹地。从战略角度来看,沈阳显然更为重要,从此地向西由都尔鼻渡辽河,可以征讨明帝国;向北两三天就能抵达蒙古人的势力范围;向南从清河出边又可以征讨朝鲜。另外从生存环境来讲,在浑河、苏克素护河上游伐木,顺流而下就能抵达沈阳,这对于修建宫室大有益处。沈阳虽然处于平原,但距离山区也很近,狩猎方便;离河也不远,打鱼也容易。于是尽管朝中大臣有很多都对迁都沈阳持保留意见,但努尔哈赤仍力排众议,选中进可攻、退可守的沈阳为都城。
天启五年三月,努尔哈赤放弃辽阳,迁都沈阳,并定名盛京,这一举动为清朝最终入主中原,建立了一个稳固而可靠的根据地、大本营。
在努尔哈赤戮力经营的同时,明帝国内部依然暗流涌动,魏忠贤的政治黑手党逐渐成形,大批东林党人被罢官、整治,一时间朝堂上下黑白颠倒。
天启二年王化贞和熊廷弼大败之后,明政府派王在晋主政辽东,这是一位以胆小著称的愚蠢官员。他到达辽东之后,立刻采取了消极防御的战略,主张放弃关外,把关外防务全部交给蒙古人,而自己则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筑重关,设兵驻守,坐此观望。
王在晋的消极防御措施实际上是把辽东的边防完全交给了蒙古人,希望蒙古人能挡在前面,而自己坐收渔人之利,这种想法是极度愚蠢和幼稚的,因此遭到部将袁崇焕等人的坚决反对。特别是文官出身的袁崇焕性格刚烈,从小根深蒂固的忠君报国思想,让他时刻都不敢放松警惕,如今军事主官提出了这样的浑蛋逻辑,他自然也不会有明哲保身的想法。在他看来,若保关内,必守关外;若保关外,必守宁远,宁远在山海关东,广宁之西,地当要冲,主张在此筑城,修山海关的屏障。于是立即提出:“予我兵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袁崇焕这种极端的做法,虽然让王在晋觉得很没面子,但却得到了兵部尚书孙承宗的赞同。
就在辽东守备将帅相争的时候,木匠皇帝朱由校任命孙承宗兼东阁大学士,督山海、蓟、辽、天津、登、莱等处军务,亲主辽事。“承宗在关四年,前后修复大城九,堡四十五,练兵十一万,立车营十二、水营五、火营二、前锋后劲营八,造甲胄、器械、弓矢、炮石、渠答、卤楯之具合数百万,拓地四百里,开屯五千顷,岁入十五万。”尤其重要的是,孙承宗到任之后开始重用能臣袁崇焕和猛将满桂,这对遏制后金的进攻,起了很大的作用。
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接着做了福建邵武的县官。这个官职虽然不大,但袁崇焕做得却是有板有眼,不光民誉颇佳,而且在任职期间他也并没有放弃对边关局势的关注,经常与当地的退役军士一起研究辽东局势。
王化贞、熊廷弼广宁大败之后,袁崇焕正因朝觐在京,由于他热衷辽事,因此被破格擢兵部职方主事。在当时辽东一溃千里的局面下,袁崇焕却单骑出阅关塞内外,并对辽东主官王在晋的消极策略提出了严厉的批驳。
不想错过《奈何江山唱晚》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