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大清商埠 > 第127章完结

第127章完结(2/2)

目录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新任行首

在陈焘洋任行首时,潘振承亲眼目睹办帖之难,也听东主说过从前办帖之易。·我?地+书?城/ !首·发_

广东的行商制度始于康熙二十四年开关通商之初。开关通商不止是准许对外贸易,还包括开放沿海的国内贸易。为了便于管理,总督吴兴祚、巡抚李士桢会同首任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专门发布文告,将从事海洋贸易的牙商分成两类,一类为专门接待沿海贸易商船的牙行,名曰“金丝行”;另一类专门接待外洋贸易商船的牙行,名曰“洋货行”,简称“洋行”。沿袭明朝的旧习,广东人把洋货行统称为十三行。实际行数有多有少,不一而论。

那时凡愿意承办洋货贸易的牙商,换个招牌便可充任洋货行商人。鉴于番船贸易额巨大,小牙商的资金根本无法应付,势必影响代向海关缴纳关税,李士桢在抚告中对申办洋货行者另具特别规定:“省城、佛山商民、牙行人等知悉:嗣后如有身家殷实之人,愿充洋货行者,或呈明地方官府承充,或改换招牌,各具呈认明给帖。”

抚告规定,无论牙商或其他商人,想获得行帖者必须具备殷商身份。最初的外洋贸易主要是南洋贸易,西洋商船鲜有光顾,有时数年才来一艘。想办洋货行官帖易如反掌,官帖由南海番禺知县衙门发放。康熙五十三年,以英吉利在广州设立商馆为标志,到港的西洋船只与年俱增,外洋贸易逐步繁荣。到雍正七年,洋行有十四家之多。行帖成为香饽饽,办帖的难度自然增大。知县衙门发的牙帖不算数,必须持有布政使衙门发的牙帖,方可从事散货牙商业务,倘若要从事行商业务,还得由海关颁发行帖。由于办帖难度增大,贪墨受贿暗中滋生,雍正十年广东总督鄂弥达查办海关监督祖秉圭,办帖受贿成为扳倒祖秉圭的罪证之一,到祖秉圭下台时,洋行破纪录增加到二十家。

十三行是个排他性的组织,洋行多一家,竞争激烈一分。在全体行商的强烈要求下,陈焘洋多次与官府商榷提高办帖门槛。原来是两道关,藩司办牙帖,海关办行帖。乾隆五年,陈焘洋与兼任关宪的广东巡抚王安国达成协议,未经十三行会所批准,海关不再接受行帖申办;在准泰任巡抚兼关宪期间,还增加了一道门槛,持有牙帖者,必须持有抚署衙门颁发的官帖,方可最后报关部申办行帖。

广州有六十余家依附于十三行的散商,他们持有牙帖只能从事零散的洋货业务,他们梦寐以求做行商。陈焘洋铁石心肠,潘振承曾无数次目睹散商在他面前下跪磕头、哭泣哀求,他就是不给盖会所大印。陈焘洋临死前后悔没给义子办行帖。他作风强硬,可以坚持不办,也可破例办。反正办已办了,无论同仁如何戟指怒骂,他都扛得住。

严济舟没陈焘洋这硬的肩膀。陈焘洋回老家祭祖,严济舟署理行首,散商章添裘、黎南生到他面前下跪磕头,乞求济官同意他们申办行帖。平心而论,严济舟即使是个普通行商,也不希望增加行商,何况陈焘洋行将就木,他将是未来的行首,理所当然要维护全行的利益。

然而严济舟抗拒不了两万两贿银的诱惑,昧着良心同他们达成私下交易。事后,严济舟跟儿子谈他内心的苦衷:“知寅,说心里话,老爸真不想替他们盖这个印,不论老爸是否做上行首,行商是加不得的。可在京师,五万两银子打了水漂,图大人为我们的事丢了乌纱帽,去皇陵跟死人做伴。银子要不回来,只好从别处弥补。你以后当了家,就知赚钱不容易。章添裘、黎南生送来两万两纹银,老爸想拒收就是铁不下心。下不为例,老爸若正式坐上行首的位置,绝不图小利而置同仁的利益不顾。”

不想错过《大清商埠》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书页 目录
新书推荐:时空穿越,位面太多现在有点忙 御兽:最终神座 风起斟鄩 我的祖传菜刀 躺平勾栏听曲,系统急了 和超算一起穿越 王者荣耀之神明纪元 魔头修仙:我有炉鼎三千 王海和他的女人 空姐背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