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报业之光——记李芳老师的平凡历程(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对于那些在写作过程中遇到挫折,想要放弃的同学,李芳老师更是展现出了她母爱般的温暖与坚韧。记得有个年轻的通讯员,连续投了好几篇稿件都被退了回来,心情十分低落,觉得自己可能根本就不适合做新闻工作。李芳老师知道后,专门找他谈心,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哪有一帆风顺的呀,被退稿说明我们还有进步的空间嘛。你看那些大记者、大编辑,哪一个不是从一次次的失败中走过来的呢?你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写出好文章的。”
从那以后,李芳老师更加关注那个同学的写作情况,给他推荐相关的书籍,帮他一起分析选题,甚至亲自帮他修改稿件。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那个同学逐渐找回了信心,后来也写出了不少优秀的报道,成为了报社的骨干力量。
第三章:坚守初心,铸就报业辉煌
在培养新秀的同时,李芳老师自己在报业领域也不断深耕,凭借着卓越的专业能力和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她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蒲城晚报》社发光发热。
她对待每一篇稿件的编辑工作都极其认真,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错误,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她常说:“报纸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那都是我们的脸面,代表着我们的专业和对读者的尊重,容不得半点马虎。”
在选题策划方面,她更是独具慧眼。她总能敏锐地捕捉到社会上那些即将成为热点或者有着深远影响的话题,然后组织记者们深入采访报道。比如,曾经有一段时间,蒲城的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着一些困境,很多古老的技艺逐渐失传,却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李芳老师察觉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便策划了一系列关于蒲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专题报道。
她带领记者团队深入到各个民间艺人的工作室、传统技艺的传承基地,去采访那些老手艺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和面临的困难,同时也去探寻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为保护传统文化所做的努力和尝试。这一系列报道一经推出,在蒲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不仅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到了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促使政府加大了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投入力度,许多濒临失传的技艺因此迎来了新的生机。
在她的带领下,《蒲城晚报》的发行量逐年攀升,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成为了蒲城老百姓茶余饭后必读的报纸之一。而李芳老师也因其出色的工作成绩和对新闻事业的突出贡献,逐渐从通联部主任晋升为报社的总编,肩负起了更重的责任。
但即便职位变了,她那颗关注新闻质量、培养新人的心却从未改变。她会定期组织报社内部的业务培训,邀请行业内的专家来给大家授课,自己也会亲自走上讲台,分享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和最新的新闻理念。她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整个报社的团队都能不断进步,为读者呈现出更优质的新闻内容。
第四章:心怀大爱,担当社会责任
作为蒲城新闻界的楷模,李芳老师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目光局限在报社的日常工作和业务发展上,她时刻心系着整个社会,用新闻人的力量去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发声,去推动社会的进步。
有一年,蒲城遭遇了一场罕见的自然灾害,许多村庄受灾严重,百姓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李芳老师第一时间组织报社的记者团队奔赴灾区一线进行采访报道。在灾区,她不顾危险,深入到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去了解受灾群众的实际需求,记录下那些令人揪心的场景和感人至深的救灾故事。
她亲自撰写的关于灾区情况的报道,真实地反映了灾情的严重性以及灾区人民的坚韧和各方救援力量的付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爱心企业和个人看到报道后,纷纷伸出援手,为灾区捐赠物资、提供帮助,让受灾群众感受到了来自全社会的温暖。
不仅如此,李芳老师还积极参与到各种公益活动中,利用报纸的平台宣传公益理念,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弱势群体、保护环境、参与志愿服务等。她常说:“新闻工作者要有社会担当,我们的笔和纸,就是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向好发展的有力武器。”
在她的倡导下,《蒲城晚报》社成立了专门的公益小组,定期组织报社员工开展各种公益活动,比如关爱留守儿童、慰问孤寡老人等。这些活动不仅让报社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也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员工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新闻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第五章:荣耀时刻,巾帼不让须眉
!凭借着多年来在蒲城新闻界的杰出表现和对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李芳老师获得了无数的荣誉,而其中最让大家瞩目的,便是她作为巾帼英雄出席全国人大的经历。
当得知自己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时,李芳老师既感到无比的荣幸,又深知责任重大。她开始更加深入地调研,收集来自蒲城乃至全国各地新闻行业以及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准备带到全国人大会议上去,为行业发声,为人民代言。
在会议期间,她积极参与各项讨论,提出了许多关于加强新闻媒体建设、保障新闻工作者权益、促进媒体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她用自己专业的视角和对新闻事业的深刻理解,为推动我国新闻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回到蒲城后,李芳老师并没有因为这份荣耀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努力地工作,她把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学到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带回了报社,积极探索《蒲城晚报》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之路。她鼓励记者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学会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展新闻传播的渠道和方式,让蒲城的新闻能够传播得更远、更广,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
第六章:重逢叙旧,传承报业精神
2008 年,在我结束北京奥运会的采访任务后,接到台里采访《蒲城晚报》社总编的任务,当我走进总编室,看到坐在那里的竟然是十年未见的李芳老师时,心中的惊喜难以言表。
我们相视而笑,仿佛时间一下子回到了十年前那些相处的日子。坐下来交谈后,我才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这十年来她所经历的风风雨雨,那些为了报社发展日夜操劳的日子,那些为了培养新人费尽心力的瞬间,还有她在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全国人大会议等诸多重要时刻的所思所想。
她看着我,眼中满是欣慰地说:“看到你现在在新闻行业也干得这么出色,老师真的很开心呀。咱们新闻事业就是需要你们这些有热情、有担当的年轻人不断传承和发展下去呢。”
我也向她倾诉了这些年来自己在工作中的成长与收获,以及她曾经的教诲对我的深远影响。我们聊了很久,从过去聊到现在,又展望了未来,我深知,她身上那种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对新人的关爱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就是我要继续传承下去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今,李芳老师依然坚守在《蒲城晚报》社,继续引领着报社不断前进,而我们这些曾经受她恩泽的年轻人,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秉持着她所传递的精神,努力为新闻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让那报业之光,在蒲城乃至更广阔的天地间,永远熠熠生辉。
结语
李芳老师的故事,就像一部充满激情与温暖的奋斗史,在蒲城新闻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什么是有担当的企业家,什么是充满大爱的好老师。她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新闻人,在追求真相、传递温暖、推动社会进步的道路上,永不止步,续写报业的辉煌篇章。
不想错过《冰阳之歌》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