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大槐树下,血脉融情(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我呢,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长大,听着爷爷和父亲的念叨,那份对故土的思念也渐渐地在我心里生了根。小时候,每次看到地图上山西那一块儿,我都会盯着看好久,想象着那里到底是什么样子,是不是真的像爷爷描述的那样美,有着连绵的青山、潺潺的溪流。窗外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我仿佛看到那雪花飘落在山西老家的每一个角落,给那里的山川、房屋都披上了一层洁白的衣裳,那画面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让我越发向往那片从未谋面却无比熟悉的土地。”
“上学后,写作文的时候,只要是关于家乡的主题,我都会不自觉地把脑海里想象的山西老家的景象写进去,写那大槐树下的故事,写老家的风土人情,为此没少被老师表扬说写得有感情、有韵味呢。可老师哪知道,那都是我听着爷爷和父亲的讲述,在心里描绘了无数次的画面呀。”
“后来,我成了一名乡土作家,更是想着有朝一日能把咱们家族的移民故事,把对故土的这份思念,通过文字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了解咱们这些移民后代心中那份沉甸甸的乡情。”
而我,作为一个同样有着浓厚乡土情怀的记者,被她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深知,对于这些移民后代来说,故乡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传承。
或许是我的专注倾听让王思涵感受到了共鸣,她像是打开了话匣子,那些藏在心底多年的故事,开始如涓涓细流般一一道来。她讲起小时候过年,家里虽然已经在东北生活了几代人,但依旧保留着一些山西老家的习俗,比如年三十晚上要在院子里朝着西边的方向摆上供品,遥祭祖先;比如元宵佳节,会做那种有着独特花纹的面灯,那都是从祖辈那里传下来的记忆。
听着她的讲述,我仿佛看到了岁月里,这个家族在黑土地上努力扎根、传承文化的一幅幅画面,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让那份源自山西大槐树的血脉之情,在东北的土地上延续、生长。
随着交流的深入,王思涵的眼中忽然闪过一丝光芒,她像是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般,认真地对我说:“我想好了,我要把杂志社的事情安排好,和你一起回山西大槐树看看,去亲自走一走先辈们走过的路,去感受一下那片土地如今的模样,也算是完成父亲和爷爷的遗愿了。”我欣然答应,我知道,这一趟旅程,对于她来说,意义非凡。
在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后,我们踏上了前往山西的路途。一路上,王思涵的心情既激动又忐忑,她望着车窗外不断变换的风景,思绪早已飘到了那个即将抵达的故乡。
终于,我们来到了山西大槐树。眼前的景象让王思涵不禁热泪盈眶,那棵历经沧桑却依旧枝繁叶茂的大槐树,仿佛一位慈祥的老者,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和无数游子的归来。周围是熙熙攘攘的游客,有很多和王思涵一样,都是当年移民的后代,他们怀着崇敬与思念,来到这里溯源寻根。
此时,阳光明媚,洒在大槐树上,透过枝叶的缝隙,形成一片片光斑,落在地面上,宛如一幅金色的拼图。微风轻轻拂过,大槐树的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轻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那是附近盛开的野花散发出来的,混合着泥土的芬芳,让人沉醉在这片故土的气息之中。
我们走进了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园内庄重肃穆,一块块石碑记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历史。石碑周围绿草如茵,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生机勃勃,仿佛是岁月为这段历史披上了一层鲜活的外衣。王思涵仔细地看着每一处介绍,手指轻轻抚摸着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在与先辈们隔空对话。她喃喃自语道:“几百年了呀,咱们终于回来了,这片土地,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思念。”
沿着园中的小径漫步,耳边不时传来导游讲述的移民故事,当年为了响应国家的移民政策,大批的中原百姓告别故土,踏上未知的旅途。他们一路风餐露宿,沿着黄河古道前行,黄河古道边,河水奔腾不息,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泥沙,汹涌地向前流去,发出轰隆隆的巨响,似是在宣泄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河岸两边是连绵的黄土坡,在风吹日晒下显得有些干裂,偶尔能看到几株顽强生长的野草,在风中摇曳着,见证着那些移民先辈们曾经走过的艰辛道路。
王思涵听着听着,眼中满是感慨,她说:“先辈们太不容易了,他们的坚韧和勇气,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生活。我们不能忘了本,这份血脉之情,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啊。”
离开寻根祭祖园后,我们又去了附近的一些村落,那里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民俗。村子里的小巷蜿蜒曲折,青石板路在岁月的打磨下变得光滑,两侧的墙壁爬满了青苔,透着古朴的气息。房屋大多是砖石结构,屋顶上的瓦片错落有致,有的屋檐下还挂着一串串红彤彤的辣椒,给这古老的村落增添了几分生活的烟火气。
王思涵和当地的村民热情地交谈着,尽管口音有些不同,但那份骨子里的亲近感却让他们很快熟络起来。村民们拿出自家做的特色小吃招待我们,还讲述着村子里流传下来的与移民有关的故事。
有一位老者指着村口的一口老井说道:“当年呀,那些要走的人,都来这井边打水,最后喝一口家乡的水,那眼泪止不住地流啊,可没办法,为了活下去,只能咬着牙走了。这井这么多年了,还在这儿,就好像是在等着游子们回来看看呢。”
王思涵走到井边,俯身看着那清澈的井水,井口周围的石板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有些地方已经被打水的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井水倒映着天空和周围的景象,平静得像一面镜子。王思涵眼眶又湿润了。她捧起一捧井水,感受着那丝丝凉意,仿佛触摸到了先辈们留下的温度。这一刻,她与这片故土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那份血脉融情,在心底深深扎根。
在山西的日子里,我们还去了黄河古道边。站在黄河岸边,望着那奔腾不息的河水,王思涵感慨万千。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当年先辈们沿着它的河道迁徙,它承载了多少离人的泪水和对未来的期盼啊。此时,夕阳西下,黄河水面被染成了橙红色,波光粼粼,如同一幅绚丽的油画。河水依旧汹涌地流淌着,发出低沉的轰鸣声,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的历史故事。
“黄河古道,就像是一条纽带,连着过去和现在,连着咱们这些移民后代和故土啊。”王思涵轻声说道,微风拂过她的发丝,她的脸上满是动容。
离开山西的时候,王思涵一步三回头,她的手里拿着从大槐树下带的一抔土,那是她要带回东北的珍贵之物,她说要把这土放在家里的院子里,让故乡的气息永远萦绕在身边。
回到辽宁大连后,王思涵像是变了一个人,她笔下的文字变得更加深情,更加有力量。她在《黑土地》杂志上开设了专栏,专门讲述这次寻根之旅的见闻和感悟,让更多在东北的移民后代了解那段历史,感受那份血脉融情。
而我,也把这次采访经历制作成了一档特别的电台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听众打来电话,分享着自己家族类似的移民故事,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血脉融情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力量,它能让分散在各地的人们,因为共同的根、共同的历史,紧紧相连,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在黄河古道的见证下,在大槐树下的守望中,这段移民后代的血脉融情故事,将会如一首悠扬的歌,传唱在每一个有着故土情怀的人心中,永不落幕。
不想错过《冰阳之歌》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