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成熟了庄稼收割了光阴(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窗外的蝉鸣声渐渐响亮,程丽老师说起报社的变革:"现在《牡丹晚报》不仅有纸质版,还有短视频号、有声电台,上个月刚做了'黄河滩区迁建'的vr全景报道。"她调出手机里的爆款视频,镜头里白发苍苍的老支书对着镜头讲述新家的故事,评论区满是"看哭了这就是我们的家乡"的留言。这些鲜活的记录,让我忽然意识到,乡土文学的表达形式正在悄然进化。
午休时分,程丽老师带我穿过半个城区,来到我们曾经跑新闻时最爱的羊肉汤馆。老板娘一眼认出我们:"哎哟,程记者和小冰!还是老样子?"铝锅里的羊汤咕嘟作响,撒上青翠的香菜,熟悉的味道瞬间勾起无数回忆。程丽老师说起这些年带过的新人:"有个学农学的小姑娘,把直播间开到了牡丹园里,教网友识别牡丹品种,现在粉丝都快百万了。"她舀起一勺滚烫的汤,"时代变了,但记录乡土的初心不能变。"
下午的编辑部热闹非凡,我跟着程丽老师参加选题会。二十多个年轻人围坐成u型,投影仪上闪过一幅幅乡村采风的照片:无人机视角下整齐的光伏农田、非遗传承人制作鲁锦的特写、返乡创业青年的智能温室大棚。"我们想做个'新新农人'系列,"策划部主任推了推眼镜,"但总觉得文字表达上差点温度。"我的目光落在角落里低头记笔记的实习生,她笔记本扉页画着歪歪扭扭的向日葵,忽然想起自己也曾在采访本上偷偷写诗。
接下来的三天,我带着青年记者们走进郓城的水浒好汉城。午后的阳光斜照在青石板路上,卖糖画的老人手腕轻转,金色的糖丝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观察他的动作,"我示意围在旁边的记者,"注意看他眼神里的专注,还有孩子们踮脚张望时翘起的脚尖。"一位叫小雨的女记者突然惊呼:"他围裙上的补丁都补得这么讲究,像朵小梅花!"这句话让所有人眼前一亮,采风本上的记录顿时生动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在鄄城孙膑旅游城,我们偶遇正在直播的当地文旅局长。他操着浓重的方言,热情地介绍着孙膑书院的历史,直播间里不断弹出"局长好可爱马上订票"的弹幕。"看到了吗?"我对身旁的摄像师说,"这就是新时代的乡土叙事,既有历史底蕴,又充满烟火气。"夕阳西下时,我们坐在护城河边整理素材,小雨忽然念起自己写的诗:"青砖缝里长出的不是草,是被岁月压弯的故事。"
讲座定在周末的多功能厅,三百人的场地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举着手机录像的文学爱好者。我特意带来了珍藏的采访本,泛黄的纸页上,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着二十年来的所见所闻:某个留守儿童画的全家福、老木匠刻在门板上的家训、黄河摆渡人哼唱的船工号子。"乡土文学不是怀旧的挽歌,"我指着大屏幕上新旧乡村对比的照片,"它是扎根土地的生命之树,既要守护传统的根系,也要迎接时代的阳光。"
互动环节,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颤巍巍站起来:"我孙子总说乡村太土气,冰阳老师,您觉得该怎么让年轻人爱上家乡?"全场安静下来,我想起在采风时遇到的大学生村官,他们用直播带货帮老乡销售滞销的苹果,用短视频记录乡村夜校的朗朗书声。"告诉他们,"我对着话筒轻声说,"乡村的每块泥土里,都埋着等待被激活的密码,而我们的文字,就是打开密码的钥匙。"
离别的清晨,程丽老师交给我一个牛皮纸袋,里面装着报社整理的"乡土记忆档案":上百份口述史录音、老照片扫描件,还有孩子们写的"我家的传家宝"作文集。"这是留给你的素材库,"她拍了拍我的肩膀,"别忘了,你的根永远扎在菏泽的土地里。"站在报社大楼前,我回望玻璃幕墙上倒映的城市天际线,那些新起的高楼与远处的麦浪遥相呼应,构成一幅流动的时代画卷。
返程的高铁缓缓启动,我翻开新的采访本,第一页写下:"成熟的庄稼收割了光阴,而文字,正在播种新的四季。"窗外,大片的麦田如金色海洋般掠过,恍惚间,我看见无数个年轻的自己,正带着同样的热忱,奔向不同时空的乡土,在岁月的长河里,书写着永不褪色的故事。
不想错过《冰阳之歌》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