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台湾林爽文叛乱(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起义军首领与骨干,多为长期受官府欺压的底层人,天地会内部崇尚江湖义气,成员经会盟结拜,互济互助,凝聚力极强。
林爽文起义规模不断扩大,引起福建总督常青重视。
常青愁眉不展,暗想:“这林爽文目无法纪、逆天叛乱,若不尽快铲除,恐危及整个台湾局势。”
他迅速令福建水师提督黄仕简率三千兵从厦门出发,闽安协副将徐鼎士率兵一千从闽安口出发,两路军到鹿耳口汇合。
同时,陆路提督任承恩率兵由蚶江渡海至鹿港,形成三路大军合围之势,欲一举扑灭叛乱之火。
然而,起义军凭借对地形熟悉和顽强斗志,与清兵周旋长达一年之久。
三路清军不仅进攻收效甚微,反而陷入起义军包围,彼此心怀鬼胎,无法形成有效合围。
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对福建总督任承恩极为不满,在朝堂上大发雷霆:
“连一群无业游民都对付不了,怎能担当大任!”传旨加强进剿,否则革职查办。
乾隆五十二年(1787 年) 三 月,乾隆正物色何人前往台湾平乱,天地会南北两路起义军抓住时机,合围府城。
分堂堂主庄大田率领义军如猛虎出山,一举攻克桶盘栈,杀把总王泽高等人。
然而,在府城之战关键时刻,分堂堂主马明宁却打起退堂鼓,他看着清军强大阵容,心中害怕,
心想起义恐难成功,若继续跟随,性命难保,于是向清军投降。
随后,他调转枪口反戈一击,带领所属二千余人,随官兵杀退起义军。
庄大田无力抗争,只能下令退兵。
紧接着,清廷又命闽浙总督常青为督师,调浙江、广东清军一万多人渡台,随后又增兵七千,双方在台湾府城形成对峙。
此时,林爽文率军反攻诸罗县城,双方展开激烈持久战,僵持五个月之久。
乾隆五十二年(1787 年),叛乱迟迟不能平息。乾隆皇帝辗转难坐,在养心殿走动思考。
他深知台湾局势危急,必须派出得力干将方能扭转局面。
谁能担此重任呢?
阿桂年老多病,再说也不能总让一位老将东挡西杀吧。
“对,何不派福康安和海兰察平息叛乱呢?此二人定能旗开得胜。”
想到此。乾隆派遣福康安为将军、领侍卫大臣海兰察为参赞大臣,统帅湖广、四川、广西、贵州等省份满汉兵丁,渡海前往台湾。
此次清军号称十万大军,局势震惊了起义军。
从乾隆用兵情况来看,林爽文叛乱势力确实强劲,不然也不会派十万大军平叛。
福康安乃傅恒次子,乾隆皇后的侄子,福康安尊称乾隆为姑父。
民间传说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称乾隆与傅恒妻子偷情生下了他,虽无历史记载,
但从乾隆对福康安的重用和宠信来看,此说法并非毫无根据。
福康安打仗有一套,乾隆“十全武功”战役他参加了四次,不过,福康安有一令人诟病的缺点,那就是生活奢侈。
他每到一处驻军,都要求地方官筹备美味佳肴,稍有怠慢,便施以皮鞭,无人敢反抗,毕竟他是皇上的亲信。
海兰察号称“野人”“妖人”,打仗勇猛无敌,喜欢吃生牛肉和牛乳,偏好睡胖女人。
野史传说他打仗前夜必须有女人陪伴,行事作风与传统将领截然不同,颇为狂妄。
清朝有三位能征善战之人,福康安和海兰察算其中两位,另一位是大学士阿桂,
除福康安和阿桂,其他将领难以驾驭海兰察。
福康安接到任命,心中暗喜:“这可是立下大功的好机会,我定要让皇上刮目相看。”
他深知任务艰巨,精心谋划。
一方面,他大肆宣扬千万大军不日抵台,故意放出口风,扰乱起义军军心,从心理上击垮他们。
另一方面,他广交台湾地方乡绅和知识分子,向他们虚心请教,寻求破敌良策。
当时,彰化一位老先生向他献策:“将军,彰化与福建族人常发生械斗,何不利用族人矛盾,在天地会中挑起会员纷争,让他们相互厮杀,消耗敌人力量。”
福康安抚掌大笑,欣然采纳。
此外,他采取“剿抚兼施”策略,进一步分化瓦解起义军。
海兰察作为参赞大臣,同样不敢懈怠,他充分发挥军事才能,带领清军多路出击。
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正月初,清军在仑仔顶和牛稠山与义军展开激战。
海兰察一马当先,挥舞长刀冲入敌阵,左扎右刺,如入无人之境。
清军在他鼓舞下,士气大振,连败义军。
随后,清军乘胜占领大里杙庄并夺回了县城控制权。
在福康安“大棒与糖果”政策之下,天地会内部有人抵制不住诱惑,纷纷投靠清军,
有人为家族报仇而内部决斗,大大削弱了义军有生力量。
最终,林爽文在老衢崎不幸被俘。
官兵押解着他回县衙,林爽文倔强望着这片曾为之奋斗的土地,心中五味杂陈:
“我虽败,但为百姓争取公道的心从未改变。只可惜,未能实现心中理想。”林爽文壮志未酬。
他被解至京,最终被凌迟处死,这场坚持一年半的起义被彻底镇压。
清朝时期,台湾岛有三次大的农民起义,分别是朱一贵起义,李爽文起义和戴春潮起义。
朱一贵起义,发生在康熙六十年,前文已经叙述。
戴春潮起义,发生在1862年,也就是同治元年,容以后再述。
三次起义相比较,无论从哪一种角度来看,林爽文起义居首位。
喜欢清宫秘史十二章。
不想错过《清宫秘史十二章》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