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龙治民地窖连环杀人案(1/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1985年5月29日,陕西商县杨峪河乡王墹村的清晨被一阵刺鼻的腐臭味打破。+咸~鱼\墈¢书·王. ~首_发?当JC推开龙治民家的房门时,眼前的景象让这些见惯生死的硬汉们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东厢房旁的萝卜窖里,一具具尸体像柴火垛一样层层叠叠地码放着,绿色的尸油己经漫出地面,蛆虫在尸体上肆意蠕动,成百上千只苍蝇在狭小的空间里嗡嗡作响。这个看似普通的农家小院,竟然是一个隐藏了48具尸体的人间地狱。从1983年到1985年,龙治民与妻子闫淑霞在自家院子里先后杀害了48人,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人作案杀害人数的最高纪录。这起震惊全国的"龙治民案",不仅暴露了人性的极端黑暗,也揭示了特定历史时期农村治安管理的漏洞,成为中国刑事犯罪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
一、畸形生长:龙治民的童年与家庭环境
1.1 溺爱与忽视的双重伤害
龙治民于1941年出生在陕西省商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是家中三代单传的独苗。父亲对他宠爱有加,几乎到了溺爱的程度,而母亲在他6岁时就因病去世,留下他和3岁的妹妹相依为命。这种特殊的家庭结构,使龙治民从小就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和情感引导。父亲虽然疼爱他,却从未真正管教过他,任由他自由发展,这导致龙治民从小就养成了好吃懒做、自私自利的性格。
在学校里,龙治民因为身材矮小、性格孤僻而经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和欺负。尽管他曾经努力学习过一段时间,甚至在晚上借着月光读书,但周围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的性格缺陷,最终使他放弃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这种被孤立、被欺负的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为他日后的极端行为奠定了心理基础。
1.2 扭曲的青春期与早期越轨行为
"文革"期间,龙治民组建了一个红卫兵小分队,带领着一群人西处搞破坏、批斗干部,以此来发泄内心积压的怨气。这段经历让他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也让他发现通过暴力可以获得某种满足感。然而,好景不长,当地成立革命委员会后,龙治民自己也遭到了批斗,他领导的组织也随之解散。这种从施害者到受害者的转变,进一步加深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仇恨。
1974年春,因修建水库,龙治民一家搬到了杨峪河乡王墹村。其他村民都在积极搭建新房,而龙治民却常常装病偷懒,逃避劳动。根据生产队的规定,每家每年需要完成400工分的任务,而他连100个都做不到,还经常给自己偷加多加。这种不劳而获的行为,反映了他根深蒂固的懒惰和自私。
1977年冬,龙治民将一名痴呆女子骗至家中关在楼上,奸宿数日,后被村中民兵发现解救。这是他第一次严重的越轨行为,也是他走向犯罪道路的重要标志。这次事件不仅没有让他悔改,反而让他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欺骗和暴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1.3 畸形婚姻与贫困生活
1978年,在亲友的撮合下,龙治民与因患脑膜炎而残疾的闫淑霞结为夫妻。闫淑霞不仅行动不便,还患有轻度智力障碍,这使得她在家庭中几乎没有话语权。婚后,龙治民依然不愿干活,导致家庭生活更加艰难,甚至欠下了生产队180余元的口粮款。面对这种贫困的生活,龙治民不仅没有努力改变,反而变得更加孤僻和自闭,很少与村里人往来。
闫淑霞虽然身体残疾,但她对龙治民的犯罪行为却表现出了异常的配合。两人的感情并不和睦,闫淑霞多次提出离婚并住到娘家,但在众人的调解下又重归于好。1985年初,龙治民将闫淑霞接回家中,向她坦白了自己的犯罪行为,并暗示自己要继续杀人。令人震惊的是,闫淑霞不仅没有劝诫龙治民去自首,反而参与到了他的犯罪活动中。
龙治民夫妇育有一个女儿,出生于1979年。由于父母的罪行,这个孩子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同学的羞辱和欺负,最终不得不辍学,改名换姓后远嫁至新疆。这个无辜的孩子,成为了龙治民夫妇犯罪行为的又一个受害者。
二、恶魔的盛宴:龙治民的犯罪心理与行为
2.1 从小偷小摸到连环杀人的心理演变
龙治民的犯罪行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升级的过程。最初,他只是偶尔小偷小摸,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轻微的违法行为己经无法满足他日益膨胀的欲望和扭曲的心理需求。1977年,他对邻村的一名智障女子下手,将其骗回家中进行残忍的虐待。这次经历让他发现,通过对弱势群体施加暴力,他可以获得一种扭曲的满足感和控制感。
1982年,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意味着不劳动就不会有任何收入。面对这种变化,龙治民依然不愿意下地干活,生活陷入了更加贫困的境地。*9-5+x\i\a`o,s-h-u\o·.¢c-o\m~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寻找"捷径"来获取财富和满足自己的欲望。1983年,42岁的龙治民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杀人。他以修缮房屋为名,将一名六旬工人骗至家中,然后趁其不备,用榔头将其杀害,抢走了他身上仅有的3元钱。
这次杀人经历非但没有让龙治民感到恐惧或愧疚,反而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畅快。多年来积累的怨气和不满,在这一瞬间得到了释放。从此,龙治民彻底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每当他缺钱或者感到不满时,他就会以同样的手段诱骗他人到家中,将其杀害后搜刮财物。
2.2 精心设计的犯罪模式
随着犯罪次数的增加,龙治民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犯罪模式。从1983年到1985年,他经常游荡在商县汽车站、广场等人员密集之处,以帮介绍对象、高价雇人到家里干活等为名,哄骗和诱使多人至他的家中。他选择的目标主要是残疾人、智障者和外出务工的农民,这些人通常没有固定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失踪后也不容易引起重视。
龙治民的犯罪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目标选择:龙治民通常选择在汽车站、广场等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寻找目标。他会观察那些看起来经济条件较差、社会关系简单的人。
2. 诱骗手段:他会以提供工作、低价住宿、免费介绍对象等理由,将目标诱骗至家中。对于男性,他会承诺每天5元的高额工资;对于女性,则以介绍对象为诱饵。
3. 犯罪实施:龙治民通常会让受害者在家里干一天活,然后在晚上趁他们熟睡之际,用镢头猛击头部将其杀害。有时候,他会让妻子闫淑霞先与男受害者QM,然后以此为由要挟对方交出财物,再将其s害。
4. 尸体处理:龙治民会将尸体的衣服剥光,头发剃掉,然后将尸体整齐地码放在他事先挖好的地窖里。他还会将受害者的财物,如存折、手表等收集起来,藏在一个隐蔽的地方。
龙治民的犯罪行为具有明显的计划性和系统性。他不仅精心选择目标和诱骗手段,还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杀人流程和尸体处理方法。这种高度组织化的犯罪模式,使得他能够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连续作案而不被发现。
2.3 扭曲的心理动机与病态满足
龙治民的犯罪动机是复杂而扭曲的。在审讯过程中,他声称自己杀人不是为了钱财,而是为国家除害。他有"三不杀"原则:一不杀科技人员,二不杀国家干部,三不杀职工、工人,只杀残废人和愚昧无知之人。这种荒谬的辩解,反映了他扭曲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
医学专家对龙治民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评估,认为他杀人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谋取财物;二是获取劳力;三是满足X要求。到了后期,他的犯罪行为己经演变为sha人成瘾,从sha lu中获取快感。这种从功利性犯罪到快感型犯罪的转变,反映了他的心理己经完全扭曲。
龙治民的犯罪行为还带有明显的性心理异常。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的妻子闫淑霞有个令人恶心的怪癖。这种变态的行为,反映了龙治民夫妇的心理己经完全扭曲,超出了正常人类的理解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龙治民在整个审讯过程中表现得异常冷静。他对自己的罪行毫无悔意,甚至在谈起杀人过程时还能侃侃而谈,流露出一种变态的满足感。当他得知自己被判处死刑时,他表现得满不在乎,甚至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这种对自己罪行的毫无悔意,反映了他的心理己经完全异化,失去了基本的人性。
三、天网恢恢:龙治民案的侦破过程
3.1 失踪人口与初步线索
从1983年4月到1985年5月,公安部门陆续接到了37起失踪人口报案。这些失踪者大多是外出务工的农民、残疾人或智障者,他们的共同点是社会关系简单,经济条件较差。由于当时农村人口流动频繁,加上公安机关对这类案件重视不足,这些失踪案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985年5月16日,商县刘湾乡叶庙村40多岁的杜长英一大早就起床了,他要和哥哥杜长年一起去赶集,购买家里猪吃的豆饼。然而,杜长年没有想到的是,在和弟弟分开后,杜长英就再也没有回过家。家人西处寻找,但始终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5月27日,杜长年在寻找弟弟的过程中,偶然遇到了一个在县造纸厂工作的熟人。他向这位熟人讲述了弟弟失踪的事情,希望能得到一些线索。这位熟人听完后,突然想起两天前有一个男人拿着一张卖麦草的条子来领钱,条子上的名字正是杜长英。这个男人声称杜长英欠了他的钱,所以把条子给了他抵账。-顽!夲-鰰¢颤- \埂^芯/蕞?哙·
通过这位熟人的描述,杜长年确认了领钱的人就是龙治民,一个住在杨峪河乡王墹村的村民。杜长年立即前往龙治民的家中,要求他到派出所说明情况。然而,龙治民却拒绝前往派出所。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另一个年轻人也来到了龙治民的家中,要求他解释自己哥哥的失踪之谜。
这个年轻人名叫姜银山,他的哥哥姜三合在1985年1月11日从外地打工回来,在商县西关车站遇到了龙治民。龙治民声称自己家里有挖猪圈的活,一天5元钱,姜三合就跟着他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姜家人西处打听,终于了解到龙治民经常在西关车站一带活动,以提供工作为诱饵,将一些人骗回家中。
杜长年和姜银山这两支寻人队伍相遇后,交换了信息,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们决定一起将龙治民送往公安机关报案。这是龙治民案侦破的关键转折点,也是正义开始降临的时刻。
3.2 初步审讯与现场勘查
1985年5月28日,龙治民被带到了公安机关接受审讯。然而,面对警方的询问,龙治民表现得非常狡猾。他承认杜长英的麦草条是他拿的,但声称这是因为杜长英欠了他20元钱,用条子抵债。对于姜三合的下落,他则声称姜三合在他家干了一天活,第二天一早就走了,之后去了哪里他也不知道。
经过三个小时的审讯,警方没有得到任何有效的信息。龙治民的供述来来回回就是那几句话,没有提供任何关于杜长英和姜三合下落的线索。警方再三犹豫斟酌后,决定先将龙治民关押在局里,然后派一些人去龙治民家侦察和了解情况。
1985年5月29日早晨,两名警察到达王墹村,来到了龙治民的家中。当时家中只有龙治民的妻子闫淑霞一人。警察注意到闫淑霞的行为非常怪异,她时而沉默不语,时而发出诡异的笑声。更令人不安的是,屋子里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气味,像是尸体腐烂的臭味。
在搜查过程中,警察发现了一些可疑的迹象。屋内的地面坑坑洼洼,有被刻意铲过的痕迹;墙上和木梯子上有类似血迹的斑点;窗户上全部堵上了土坯,使得屋内昏暗得像个地窖。当警察询问闫淑霞关于这些情况的解释时,她的回答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她一会儿说"屋里没啥",一会儿又说"有一次家里来了几个人,晚上我睡在炕上听见外面有动静,第二天这些人就不见了"。
这些异常情况引起了警察的高度警惕。他们立即返回局里汇报情况,并建议对龙治民家进行更彻底的搜查。当天下午,警方组织了第二次搜查行动。这次搜查更加仔细,警察们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很快,他们就在东厢房旁的一个萝卜窖旁发现了一堆散乱麦草,麦草下露出了两具男性裸尸。
经过辨认,其中一具尸体正是杜长英,另一具则是一名身份不明的年轻人。这个发现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感到震惊,警方立即封锁了现场,并向上级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随着这个发现,龙治民案的侦破工作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
3.3 震惊全国的尸坑发掘
1985年5月29日晚,陕西省公安厅接到报告后,立即意识到这可能是一起重大案件。他们迅速组织了一支由刑侦专家组成的专案组,连夜赶往商县。同时,为了防止现场遭到破坏,当地警方派出了一个排的武警封锁了埋尸现场,军分区独立连也进入了戒备状态。
5月30日上午,专案组抵达现场,开始了正式的发掘工作。在龙治民家的院子里,警方发现了三个主要的埋尸地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案要案详情录》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