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改号宣和(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
**政事堂内,暗流涌动。**
皇帝御笔亲书的“宣和”二字,带着未干的墨香和不容置疑的旨意,被恭敬地捧到了政事堂诸公面前。
短暂的沉寂后,反应各异。
时任尚书右丞、深得赵佶信任的**耿南仲**,素以“主和”、“弭兵”着称。他率先抚掌,脸上堆起恰到好处的赞叹与欣慰:“圣心独运,妙不可言!‘宣和’二字,道尽天下苍生之愿!‘宣’者,昭示圣德,布告太平;‘和’者,止息干戈,共享安宁。金虏慑于天朝威仪而退,正是‘宣’化武备而得‘和’平之象!官家改元宣和,顺应天心民意,实乃社稷之幸,兆民之福!”他这番话,紧扣自己一贯的政治主张,将杨靖的退敌之功巧妙归因于朝廷的威德感召,为“主和”政策张目。他心中盘算的是,北线压力骤减,正是推行“休养生息”(实则是维持现状、粉饰太平)国策的大好良机。
枢密使童贯,这位权倾朝野的媪相,面色如常,眼底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他本以为能借金人之手削弱甚至铲除杨靖,没想到竟是这般结局。杨靖声势更隆,对他这个执掌天下兵马的枢密使而言,绝非好事。但皇帝正龙心大悦,他岂敢拂逆?只得强挤出笑容,附和道:“耿相公所言极是!官家圣明烛照!杨靖……嗯,此番退敌有功,彰显我大宋国威,亦合‘宣和’之深意。北疆得安,实乃朝廷洪福!”他嘴上说着,袖中的手却悄悄握紧了,指甲几乎嵌进掌心。杨靖,终究成了心腹大患。
门下侍郎王黼,素来以揣摩上意、阿谀奉承着称,此刻更是满脸红光,仿佛这“宣和”二字是他想出来的一般:“天降祥瑞,应在此二字!金虏望风披靡,足见官家圣德感天动地!改元宣和,必能引来百鸟朝凤、河清海晏之盛世景象!臣请即刻颁诏,晓谕天下,并令各州府大行庆贺之仪,以彰官家文治武功!”他想的,是如何借此机会大操大办,既讨皇帝欢心,又可从中渔利。
也有少数较为清醒或务实的大臣,心中疑虑重重。杨靖坐大,金人虽退,其心叵测,党项惊恐,西陲未必安稳。这“和”字,真能持久吗?但看着堂上耿南仲、童贯、王黼等人近乎一致的颂圣之声,话到嘴边,终究还是咽了回去。此时唱反调,无异于自取其辱。
消息传出,汴京城内,反应亦是两重天。
朝廷邸报与街头巷议,自然是一片欢腾。改元“宣和”,象征着和平降临,免去了北地刀兵之苦。茶楼酒肆,说书人唾沫横飞地演绎着“杨节度使神威退金兵,道君皇帝圣德改宣和”的故事;勾栏瓦舍,新编的庆贺“宣和盛世”的曲目连夜排演。百姓们不管那许多弯弯绕绕,只知不用打仗了,便是天大的好事,米价都应声而落了几分。一时间,“宣和”二字成了汴梁城最热的词,仿佛真个开启了太平盛世。
然而,在那些真正关心边事、知晓内情的中下层官吏和将领心中,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忧虑和荒诞感。北边的安宁,竟系于一个朝廷诏安却实同割据的“杨节度使”身上?金人退兵,是畏威还是怀柔?党项人星夜遣使,是福是祸?更令人不安的是,邸报中轻描淡写的“杨靖部妥善安置新得之地”,背后是否正进行着激烈的权力洗牌?这“宣和”的年号,听起来是太平吉兆,细品之下,却总让人觉得是皇帝在巨大的侥幸和恐惧之后,抓住的一根虚幻的稻草,迫不及待地用它来粉饰那摇摇欲坠的太平梦。盛世未至,危机四伏,这“宣和”的开局,便已蒙上了一层难以驱散的阴影。
,!
---
**延福宫内。**
丝竹之声早已袅袅升起,清越悠扬。赵佶斜倚在锦榻上,看着李师师曼妙的舞姿,品着新贡的御酒,脸上是彻底放松后的慵懒与满足。方才政事堂回禀,改元诏书已连夜草拟,明日即可明发天下。想到“宣和”二字即将成为这个崭新太平盛世的年号,他心中快意更甚。
“师师,此情此景,当有新词!”赵佶兴致高昂,挥退了舞姬乐工,只留李师师在侧,“为朕这‘宣和’元年,谱一曲太平乐!”
李师师盈盈一拜,眼波流转,朱唇轻启,清丽的歌声伴着窗外朦胧的月色,在奢华的宫殿中回荡,唱的是四海升平,万民安乐,将那北疆的风云、朝堂的暗涌、边关的警讯,尽数隔绝在这歌舞升平的“宣和”幻梦之外。赵佶闭目聆听,手指在榻沿轻轻打着拍子,只觉得这才是帝王应有的生活,这才是他追求的“道法自然”的境界。至于那根撑起他幻梦的“铁闸”是否稳固?那远方的“凶狼”与“狡狐”又在酝酿着什么?此刻,皆不入道君皇帝清听。
天下太平?至少在宣和元年的这个夜晚,在汴梁城的中心,在延福宫的歌舞里,它被妆点得如此真实。而在馆陶、雄州荒芜的田野上,在温亚楠和他的同窗们彻夜不熄的灯火下,一场无声的、关乎权力根基的“肃清”与“扎根”,才刚刚拉开序幕。
喜欢大宋枭雄。
不想错过《大宋枭雄》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