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交流学问 共同进步(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紧接着,王瑶轻轻拨弄了一下耳边的发丝,轻声说道:“我读《礼记》,对其中的‘礼’有了新的感悟。这‘礼’并非只是刻板的规矩,更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纽带。就像我们日常的言行举止,遵循‘礼’,既能展现个人修养,也能让人与人之间相处更加融洽。但如今,有些人却将‘礼’视为束缚,实在可惜。” 她的话语温柔却坚定,让众人陷入对 “礼” 的深刻思考。
随着讨论的深入,关于《孙子兵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众人又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赵鹏认为,《孙子兵法》中的谋略可以用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就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他人的想法和需求,才能更好地与人交往,避免冲突。” 而孙明却反驳道:“兵法乃战争之道,若用于生活,未免过于算计。我们与人交往,应真诚相待,而非运用权谋。” 两人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其他同窗也纷纷加入,有的支持赵鹏,有的赞同孙明,小小的亭子一时间热闹非凡。
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还对彼此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建议。有一次,关于《楚辞》中屈原的爱国情怀究竟是出于对故土的眷恋还是对理想的坚守,陈天佑和周宇产生了激烈的争论。陈天佑认为是对故土的眷恋,他激动地说:“屈原生于楚,长于楚,楚国的一草一木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他的爱国情怀必然源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周宇却摇头反驳:“若只是眷恋故土,为何不另投他国?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心中的正义,才至死不渝地坚守,这才是他爱国情怀的根源!” 两人争得不可开交,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还是陈昊提议查阅更多典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再来探讨。
这场争论过后,众人都意识到,每一个学术观点都需要更充分的证据来支撑。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家纷纷一头扎进学堂的藏书阁,寻找与屈原相关的典籍。陈天佑在一本尘封已久的古书中发现了关于楚国当时政治局势的详细记载,他兴奋地拿着书跑到周宇面前,“你看,这里记载了屈原所处时代的复杂政治环境,或许能为我们的争论提供新线索。” 周宇也不甘示弱,从另一本古籍中找到屈原的一些书信手稿,上面清晰地表达了屈原对理想的追求。
除了在交流会上分享学问,陈天佑还会与同窗们在日常学习中互相帮助。当有同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陈天佑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他会耐心地为同学讲解难题,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有一次,林悦在写作方面遇到了困难,她觉得自己的文章总是缺乏文采,不知道如何下笔。看着林悦愁眉苦脸的样子,陈天佑主动找到她,拉着她来到学堂的藏书阁。
藏书阁内,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一排排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书籍。陈天佑带着林悦穿梭其中,从浩瀚的书海中挑选出几篇经典文章。他们坐在窗边,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书页上。陈天佑逐字逐句地为林悦分析文章的结构,“你看这篇文章,开头以景抒情,巧妙地引出下文;中间叙事详细,情节跌宕起伏;结尾又升华主题,令人回味无穷。我们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这样的结构。” 他还讲解了各种写作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的运用技巧,一边说一边在纸上举例示范。
不仅如此,陈天佑还鼓励林悦多读书、多积累素材。他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借给林悦,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优美的词句、精彩的典故。在陈天佑的帮助下,林悦开始每天坚持阅读,认真做笔记,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陈天佑请教。渐渐地,林悦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她的文章也逐渐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当她的文章第一次被先生当众表扬时,林悦激动得眼眶泛红,她拉着陈天佑的手,连连道谢:“多亏有你,不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林悦的进步也激励着其他同学,大家纷纷向陈天佑请教学习方法。陈天佑从不藏私,他专门组织了几次小型的学习经验分享会。在一次分享会上,他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如何制定学习计划:“我会把每天的学习时间分成几个小块,每个时间段专注于不同的学科。比如清晨记忆力好,就用来背诵诗词和文章;午后思维活跃,便研究数学和逻辑问题。” 他还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错题整理方法,将错题分类记录,分析错误原因,并附上正确的解题思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堂里形成了一股浓厚的学习氛围。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也不再局限于学问,还会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和烦恼。有一次,李墨在市集上看到了一场精彩的杂耍表演,他兴奋地在课间向大家描述,“那些杂耍艺人的技艺简直出神入化,一个人能同时抛接五六个球,还能在高跷上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 大家听后都十分向往,相约下次一起去市集观看。
在与同窗们交流学问的过程中,陈天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珍贵的友谊和成长的喜悦。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共同在求知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向着更高的学术巅峰迈进 。
喜欢笔架叉将军。
不想错过《笔架叉将军》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