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阳明病脉症并治全篇1-9(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阳明病,面部呈现红色,不可攻下,否则必然会发热、面色发黄,且小便不利。
【注释】阳明经的病症,面部应当呈现红色,这表明热邪仍然郁积在经脉,还没有传入里而形成实症,所以即便不大便,也不可攻下。如果攻下,那么郁积在经脉的邪气不能解除,必然会导致发热、面色发黄;如果患者体内干燥,小便通利,那么病会随燥气而化,应当不会发黄,但必然会出现大便干结。
【集注】方有执说:“合”,就是相应的意思。赤色,是热的颜色。胃热向上运行,面部相应呈现赤色,攻下会损耗津液,所以会发热、面色发黄,这是因为小便不利。
程知说:这是说热在阳明经,不可攻下。热在经脉,是阳气郁积在体表,攻下则经脉中的热邪不能从体表发散,必然会发热、面色发黄,这是因为小便不利。
程应旄说:热邪阻滞在肌肤之间,所以发热,小便因此不利,郁积而形成黄疸。
阳明病,出现发热、出汗的症状,这表明热邪能够向外透散,不会发黄。如果只是头部出汗,身体其他部位无汗,汗到颈部就停止,小便不利,并且口渴想喝水浆,这是热邪与湿邪在体内瘀积,身体必然会发黄,此时用茵陈蒿汤主治。
【注释】阳明病,出现发热、出汗,这意味着热邪能够透散。如果小便通利,大便因此干结,就不会发黄。而仅头部出汗,身体其他部位无汗,这说明阳明经的热邪无法向外透散,只能向上熏蒸。小便不利,是湿邪蓄积在膀胱;口渴想喝水浆,是热邪灼伤胃腑。这种情况是湿热在体内瘀积,向外侵及肌肤,所以身体必然会发黄。使用茵陈蒿汤主治,是因为它能通利大便和小便,使湿热之邪从下窍排出。
【集注】方有执说:“越”,是散的意思。头部出汗、瘀热发黄等注释在太阳病篇章中都有提及。茵陈能祛除湿邪瘀积导致的黄疸,栀子能清除胃中的热邪,大黄能推除壅塞的瘀滞,这三味药,以苦味来泄热,热邪得泄则黄疸消散。
程应旄说:头部出汗,身体其他部位无汗,汗到颈部就停止,由此足以证明阳热之气郁结在体内而不能透散,所以只能向上熏蒸头部,因为头是诸阳汇聚之处。阳气不能下达,所以小便不利,胃腑之气过于燥热,所以口渴想喝水浆。“瘀热在里”,是针对无汗而言,无汗但小便通利的属于寒证,无汗且小便不利的属于湿热证,两种邪气相互交结郁积,不能宣泄,所以会蕴结而发黄。解热除湿,没有比茵陈、栀子更好的清上之药,大黄泻下之力强,能使全身的热邪得泄,黄疸又怎么会不散呢?
伤寒病,脉象浮缓,手足自然温暖,这表明病邪关联于太阴经。一般来说,太阴经受邪,身体应当发黄,如果小便自然通利,就不会发黄。到了七八天,出现大便干结的情况,这就转变成阳明病了。
【注释】这是太阴经病症转属阳明经病症。伤寒病脉象浮缓,手足发热,这是太阳经病证。现在手足自然温暖,并非太阳经病症,这表明病邪关联于太阴经。然而,太阴经的脉象应当是沉缓,现在脉象浮缓,这是太阳经的脉象。症状表现为太阴经病症,脉象却是太阳经脉象,这说明邪气是由太阳经传至太阴经,所以说“系在太阴”。如果小便自然通利,那么就不会从太阴经湿化而发黄,到了七八天,出现大便干结,这就是从燥化,此时就成为阳明病了。
【集注】程应旄说:阳明病,根源在于胃家实。胃家实的形成,不仅仅是三阳经受邪能导致转属阳明,即使三阴经受邪,也能导致转属阳明,这里仅举太阴经为例说明。脉象浮缓,这是表脉,然而没有发热、头痛、恶寒等表证,且手足只是温暖,说明邪气不在表而在里。但邪气入里有阴阳的区别,需要通过小便来辨别,小便不利,湿邪熏蒸、热邪瘀积就会发黄,这是因为患者胃中原本没有燥气;小便通利的,胃中干燥、大便干结就会形成实症,这是因为胃中本来就有燥气。疾病虽然在七八天形成,但起始症状却是脉象浮缓、手足自然温暖,确实是从太阴经转属而来。从太阴经与阳明经的转变来推断,少阴经的三大承气汤证,厥阴经的一小承气汤证,又何尝不是转属阳明的病证呢!
魏荔彤说:病在太阳经时,热邪被湿邪郁积在体内,必然有个归宿。既然不能发黄,且小便通利,那么邪气会归向何处呢?必然会归向万物汇聚的胃。到了七八天,小便增多,大便干结,就成为阳明病了。
伤寒病转归到阳明经时,患者会出现持续微微出汗的症状。
【注释】凡是伤寒病,无论最初是三阴经还是三阳经受邪,如果转归到阳明经,患者必定会出现持续微微出汗的症状,才表明转属阳明经。
患太阳病而使用催吐法,原本太阳病应当恶寒,现在反而不恶寒,不想靠近衣物,这是因为催吐导致体内烦热。
【注释】患太阳病而使用催吐法,如果表邪解除,应该不恶寒;里邪解除,也不恶热。现在反而不恶寒,不想靠近衣物,这是恶热的表现。这是因为催吐之后,表邪解除但里邪未解,从而在体内产生烦热。一般来说,无汗且烦热,热在表,是大青龙汤证;有汗且烦热,热在里,是白虎汤证。经过吐下之后,心中烦闷不适,无汗且烦热,大便虽然干结,但热仍在体内,是栀子豉汤证;有汗且烦热,大便已经干结,热全部入腑,是调胃承气汤证。现在因为催吐之后,体内产生烦热,这是气液已经受伤的虚烦,并非未经发汗、攻下的实烦。上述的治法都不适用,只适宜用竹叶石膏汤,在益气生津的同时,清热除烦。
【集注】张璐说:这是因为催吐损伤了胃中的津液,所以体内烦热,不想靠近衣物。虽然表现出虚烦的症状,但相较于关上脉象细数而形成虚热、脾胃两伤的情况稍轻,虽然不至于病情严重,但也是误吐的过错。
患太阳病,应当恶寒发热,现在自行出汗,反而不恶寒发热,关上脉象细数,这是医生误用催吐法导致的。如果在患病一二日时催吐,患者会腹中饥饿,但口不想进食;如果在患病三四日时催吐,患者不喜欢喝糜粥,想吃冷食,早上吃的食物傍晚就呕吐出来,这都是医生催吐导致的,这属于小的失误。
【按语】“欲食冷食”之下,应当有“五、六日吐之者”六个字,如果没有这一句,那么“不喜糜粥,欲食冷食”与“朝食暮吐”的表述就不连贯。并且仔细研读上文“一、二日”“三、四日”的文字,就可以知道必然有“五、六日吐之者”这一句,这是按照病情由浅到深的顺序来说的。
【注释】太阳病没有解除,应当恶寒发热,现在自行出汗,不恶寒发热,这表明表邪已经解除。关上脉象细数,是胃气不和的表现。脉象细,提示胃气虚;脉象数,提示胃气热。症状与脉象不一致,询问原因,得知是医生误用催吐法导致的。患病一二日时,病在太阳经,正气尚未衰弱,催吐的话,对胃的损伤还不严重,所以腹中感觉饥饿,但口不想进食;患病三四日时,病在阳明经,胃中已经有热,催吐会再次损伤津液,所以不喜欢喝糜粥,想吃冷食;患病五六日时,病即将传入阴经,正气已经衰弱,催吐会使胃中虚寒,所以早上吃的食物傍晚就呕吐出来,这些都是医生催吐导致的,病情还在可治的范围内。所以说,这属于小的失误。
【集注】程知说:本来是太阳病,医生使用催吐法,导致表邪乘虚传入阳明经,扰动胃气,从而使关脉细数。
程应旄说:阳明之气,下行才顺畅,上行就属于逆。因为是医生催吐导致的,并非脾胃本身的疾病,所以这属于小的失误。更不要错误治疗,以免使小的失误发展成严重的失误。
不想错过《【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