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少阴病脉症并治全篇1-4(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少阴病,出现呕吐、下利,手足不出现逆冷,反而发热的,不会死亡。如果脉象摸不到,可艾灸少阴经穴位七壮。
【注释】少阴病出现呕吐、下利,按照常理应当手足逆冷,现在手足不逆冷,反而发热,这表明阳气尚未衰弱,所以说不会死亡。如果脉象摸不到,即便有体表发热的症状,也恐怕是假热,必须防备阳气虚脱,应当赶紧艾灸少阴经穴位,迅速使阳气通畅,那么脉象就可能恢复。
【集注】程知说:前一条用通脉四逆汤治疗的情况,是里寒外热,手足逆冷,而且脉象摸不到。这一条使用艾灸的方法,是里寒外热,手足不逆冷,但脉象摸不到。少阴经的动脉,在足内踝处。
喻昌说:前一条出现背恶寒的症状,艾灸之后使用附子汤,是因为阴寒在体内凝聚,不是一次艾灸就能战胜的。这一条手足反而发热,只是阴在体内、阳在体表,所以只需艾灸本经穴位,引导阳气向内入里,不必再使用温热药物。
汪琥说:经典记载,肾经的原穴出于太溪,艾灸少阴经七壮,应当艾灸太溪穴。该穴位在足内踝后、跟骨动脉的凹陷处。
少阴病,出现呕吐、下利,手足逆冷,烦躁得想要寻死,用吴茱萸汤治疗。
【注释】虽然称作少阴病,却用治疗厥阴病的药物,这是因为少阴经与厥阴经经常同时发病,症状相似但病情本质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区别。少阴经有呕吐、下利的症状,厥阴经也有呕吐、下利;少阴经有手足厥逆,厥阴经也有手足厥逆;少阴经有烦躁,厥阴经也有烦躁,这是合病时症状相同的情况。然而,少阴经的厥逆有轻有重,厥阴经的厥逆有寒厥与热厥之分;少阴经的烦躁多表现为躁扰不宁,厥阴经的烦躁多表现为心中烦闷。大概少阴经的病症,多是阴寒太盛将阳气格拒于外,所以用四逆汤中的干姜、附子,驱逐阴寒以恢复阳气;厥阴经的病症,多是阴寒太盛郁遏阳气,所以用吴茱萸的辛烈之性,迅速驱散阴寒以通阳气,这就是病情本质不同而治疗方法有别的原因。现在呕吐但没有吐出蛔虫,手足厥冷,所以以少阴病来命名。大概厥冷不超过肘膝关节,且多烦闷而躁扰得想要寻死,所以属于厥阴病的主治范畴。因此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
【集注】程知说:呕吐、下利,表明阴邪在体内,向上侵犯脾胃;手足厥冷,是阳气不能温煦四肢;烦躁不安,是阴寒极盛,导致阳气暴露、扰动不宁,病情到了这种程度,几乎十分危险。如果不用吴茱萸的辛温之性,就无法降逆上冲的阴气;如果不用人参、生姜、大枣的甘温之性,就无法培补中焦脾胃以制约肾中寒邪。躁烦与烦躁也有区别,躁是阴躁,烦是阳烦。躁烦,是说从躁扰进而烦闷,表明阴邪已经向外逼迫;烦躁,是说从烦闷进而躁扰,表明阳气还在与阴邪抗争。其中轻重、深浅的区别,学习者应当详细审察。
程应旄说:温法原本是为阴寒病症而设,所以真寒证大多伴有假热症状,凡是阴盛格阳、阴证似阳等情况,都是少阴病容易迷惑人的地方,必须从假象中找出真象,才不会被其牵制。比如呕吐、下利且出现厥冷,这是胃阳衰弱而肾中阴寒之气并入脾胃。谁不知道这是寒证呢,然而反而出现烦躁得想要寻死的症状来迷惑人,这都是阳气被阴寒之气拒阻而无处容身,所以才出现这种表现。吴茱萸汤借助木气(肝属木)来增强火势(心属火,火生土),从而使脾胃得到温煦,肾中寒水之气得以退却。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二枚)
以上四味药,加入七升水,煎煮至剩下二升药液,每次温服七合,一天服用三次。
【集解】罗天益说:仲景的治疗方法,对于少阴病注重稳固元阳,对于厥阴病则注重稳固生气。厥阴属肝木,虽然处于两阴交尽的位置,但一阳的真气实际上从其中生发。一旦这种生气虚弱,那么三阴的浊气就会直接向上逼迫中焦和上焦,不仅厥阴经本身的各种症状都会出现,还会使阳明经的健运功能失职,进而导致少阴经的真阳浮露,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逆、烦躁得想要寻死、进食就想呕吐等种种病症。吴茱萸禀受东方震卦之气,味辛苦,性大热,能够疏达木气的郁结,直接进入厥阴经,降泄阴寒强盛的浊气,所以用它作为君药;人参秉持中和的正气,味甘性温,具有大补的功效,能够接续先天真气,挽回生命,提升将要垂绝的生气,所以用它作为臣药;再佐以生姜和大枣,调和胃气并使药力通达四肢。这样就如同与震卦的神灵协同发挥作用,使木气和土气互不伤害,一阳的奇妙作用得以形成,而三阴之间,就都充满了生生不息的阳气。这样的话,各种病症还有不消退的吗?
方有执说:呕吐会损伤阳气,下利会损耗阴气。手足厥冷是因为阴气受损而逆乱,烦躁是因为阳气受伤而紊乱。吴茱萸味辛性温,能够散寒暖胃并止呕;人参味甘性温,能够补益阳气、固护根本并补中焦;大枣有助于调养脾胃;生姜是治疗呕吐的圣药。所以这四味药,是温中降逆所必需的。
少阴病,出现呕吐、下利、躁扰烦闷,四肢逆冷的,是死症。
【注释】这一条承接上一条,相互阐明其含义,以区别疾病可治与不可治的情况。这一条的呕吐、下利、烦躁、厥逆等症状,都与上一条相同,但上一条用吴茱萸汤治疗,这一条却说为死症不可治,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少阴经的烦躁,多是躁扰而少烦闷,躁扰属于阴象;厥阴经的烦躁,多是烦闷而少躁扰,烦闷属于阳象。厥阴经的手足厥冷,不超过肘膝关节,说明微弱的阳气尚未断绝,所以可治;少阴经的四肢逆冷,不能恢复温暖,表明只有阴寒而阳气不能运化,所以说是死症。
【集注】程应旄说:从呕吐、下利进而发展到躁扰烦闷,可知阴阳已经分离脱失而出现扰乱。再加上四肢逆冷,说明阳气已经断绝,不死还会怎样呢?如果早知道温中散寒,怎么会到这种地步呢?
张璐说:这一条与上一条没有不同,为什么上一条可治,而这一条不可治呢?必定是已经使用了温中散寒的方法但没有治愈,反而加重了躁扰烦闷,所以才判断为死症。
不想错过《【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