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厥阴病脉症并治全篇1-4(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注释】厥阴病腹泻,若伴有大热且口渴,脉象强盛,是邪热俱盛的表现。现在腹泻伴有轻微发热和口渴,脉象虚弱,说明邪热已经衰退,所以可以自行痊愈。
【集注】方有执说:轻微发热,是阳气逐渐恢复;口渴,是体内燥热尚未恢复;脉象虚弱,是邪气衰退。说可自愈,意思是无需治疗。
程知说:腹泻以阳气恢复、邪气轻微为痊愈的表现,轻微发热且口渴,表明症状已转为阳症,脉象虚弱说明邪气已经衰退,所以不治疗也能自愈。若腹泻伴有大热、脉象强盛,那就是病情逆传的征兆了。
腹泻且脉象数又口渴,可自行痊愈。若病情不缓解,必然会出现大便脓血,因为体内有热。
【注释】这是承接上条,从不同角度阐述,以详细说明病情变化。腹泻且脉象数又口渴,表明体内有热。若身体无发热,说明邪气已经衰退,也可自行痊愈。若腹泻、脉象数且口渴,长时间不痊愈,即便身体无发热,也必然会出现大便脓血,因为体内热邪损伤了阴液。
【集注】方有执说:脉象数,与上条的轻微发热相互印证。
程应旄说:脉象数且口渴,表明阳能胜阴,所以也可自愈。若不痊愈,那么阴虚热邪侵入,正如经典所说,脉象数而不缓解,腹泻不止,必然会伴有热邪而出现大便脓血。
腹泻时,寸部脉象反而浮数,尺部脉象涩滞,必然会出现大便脓血。
【注释】厥阴热泻,寸部脉象本应沉数,现在寸部脉象反而浮数,说明热在表而不在里。尺部脉象涩滞,是因为表热不解,趁着腹泻进入体内,损伤阴分,热邪与瘀血互结,必然会出现大便脓血。
【集注】喻昌说:脉象呈现浮数,若是邪气回到表,尺部脉象也会有相应变化。现在尺部脉象涩滞,是热邪结聚在阴分,虽然寸部呈现阳脉,但最终阴分的邪热必然会趋向于下窍,从而出现大便脓血。
汪琥说:这一条是腹泻转变为便脓血的征兆。热泻出现数脉,不算反常,出现浮脉才是反常。此条论述中没有给出治法,应该用仲景的黄芩汤治疗。
腹泻时脉象沉弦,会出现里急后重的症状。脉象大,表明腹泻尚未停止;脉象微弱且数,表明腹泻将要自行停止,即便伴有发热,也不会有生命危险。
【注释】这是对上条腹泻便脓血相关症候脉象的详细说明。脉象沉,主病在里;脉象弦,主拘急。下重即里急后重。腹泻且脉象沉弦,所以会出现里急后重。凡是腹泻的证候,发热且脉象大,说明邪气强盛,腹泻尚未停止;脉象微弱且数,说明邪气衰退,腹泻将要自行停止,即便伴有发热,也不会危及生命。由此可知,痢疾患者脉象大且发高烧的,很难治疗会死亡。
【集注】喻昌说:腹泻且脉象沉弦,主里急后重,形成滞下的证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痢疾。脉象大,是指在沉弦的基础上脉象大;脉象微弱且数,是指在沉弦的基础上脉象微弱且数。
腹泻想喝水,是因为体内有热,用白头翁汤治疗。热泻伴有里急后重的,也用白头翁汤治疗。
【注释】这是承接上条给出治疗方法。腹泻想喝水,是热泻导致津液下泄,需要喝水来补充干燥。热泻伴有里急后重,是热邪损伤气机,导致里急后重、便脓血。这两种情况都用白头翁汤治疗,因为它大苦大寒,寒能清热,苦能燥湿。
【集注】程知说:少阴病腹泻且口渴,也有因体虚而引水自救的情况,还应当通过小便的颜色赤白、脉象的迟数来辨别。这里说的是热邪内结,热邪内结导致里急后重,所以单纯使用苦寒药物来清热厚肠。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三两) 黄连(去须,三两) 黄柏(去皮,三两) 秦皮(三两)
将以上四味药,加入七升水,煎煮至取得三升药液,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如果没有痊愈,再服一升。
【方解】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经都有下利的病症。自行下利但不口渴的,属于太阴经病症;自行下利且口渴的,属于少阴经病症。只有厥阴经的下利,属于寒证的,会出现手足厥冷且不口渴,下利清稀,完谷不化;属于热证的,则会出现消渴、下利、里急后重、大便脓血等症状。这里所说的热利伴有里急后重,是由于火热郁积,湿气熏蒸,秽浊之气奔迫于大肠,肛门重坠滞涩,排便困难,也就是《内经》所说的“暴注下迫”的情况。方中以白头翁为君药,其性寒且味辛苦;以秦皮为臣药,性寒且味苦涩,寒性能够清热,苦味可以燥湿,辛味能够发散火邪之郁滞,涩味能够固摄下重的下利;佐以黄连,清上焦之火,从而使口渴得以缓解;使以黄柏,泻下焦之热,那么下利自然会消除。治疗厥阴经热利有两种方法,初期下利使用本方,用苦味药物泻火,以苦味燥湿,以辛味散火,以涩味固涩,这就是以寒治热的方法;久利则使用乌梅丸,用酸味药物收敛火邪,佐以苦寒药物,再杂以温补药物,这就是所谓的或逆或从,根据病情的有利方向进行治疗,调理气机,使其达到平衡。
不想错过《【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