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正伤寒论注正误篇1-3(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按语】禹余粮丸,是用于治疗涩痢的药物,与当前所讨论的病症并不相符。“与禹余粮丸”这五个字,属于多余的文字(衍文),应当将其删去。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数),「弱」(数)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数)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按语】这里的三个“弱”字,都应当是“数”字。若为“弱”字,热又从何而来呢?这不仅文义不通顺,而且在经典医论中也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应当修改。
另外,“不止,亡血”应当是“不止,亡阳”,此处也应当改正。
痉湿暍篇正误
「伤寒所致」太阳病,痉湿暍,此三种,宜应别论。
【按语】“伤寒所致”这四个字,实在没有存在的必要,应该把它们删掉。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按语】“反恶寒”中的“反”字,属于多余的文字。刚痉症本身就应当恶寒,并非是“反”(与常理相反)的情况,所以应当将这个“反”字删去。
霍乱篇正误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不」止,亡「血」(阳)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按语】如果是腹泻停止且属于亡血(血虚)的情况,怎么能用大热的补药呢?所以这里“利止”应该是“利不止”,“亡血”应该是“亡阳”,应当作出这样的修改。
辫可下篇正误
问曰:人病有宿食者,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大)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按语】“尺中微”的“微”字,应当是“大”字。若此处为“微”字,从医理而言,绝对不存在可以攻下的道理,所以应当把“微”字改成“大”字。
平脉法篇正误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大去小),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为阴盛),则汗出;下微「本大」(小)者(为阳盛),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按语】“脉来头小本大”,应该是“脉来大去小”。“上微头小者”,应当是“上微小者为阴盛”。“下微本大者”,应当是“下微小者为阳盛”。如此修改、补充之后,才与上下文关于脉象所主阴阳盛衰的含义相契合,所以应当进行这样的修改与补充。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营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抟,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营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抟,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营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抟,名曰「沉」(强)。
【按语】“名曰沉”中的“沉”字,应该是“强”字。研读下文内容就可以知道这一点,所以应当把它改正过来。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鞕」,阴阳相抱,营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按语】“薄鲜硬”这三个字,无法构成完整合理的句子,应该是在传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衍文),应当予以删除。
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肾者水也,名曰少阴,其脉沉滑,是肾脉也。肾病自得沉滑而濡者,愈也。
【按语】在相关经文中,对于东南西三个方向都有相应的记载描述,唯独缺少关于北方的内容。故而依照经文的格式及文意,应将关于北方的内容补充完整。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按语】“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这两句话,和上下文所表达的含义不相承接。推测这应该是在古籍流传过程中,因竹简次序错乱而导致的错误,并非原文应有的顺序。
阳脉「浮」(濡),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弱)者,营气微也;其脉「浮」(濡)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按语】“阳脉浮,其脉浮”中的两个“浮”字,应当是“濡”字。若为“浮”字,便与“卫气衰,汗出如流珠”所表达的医理不相符合。而“其脉沉”中的“沉”字,应当是“弱”字,若为“沉”字,就与“血虚营气微”的含义不相契合,所以应当进行修改。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自)和,处言已愈。
【按语】此处“不和”应当是“自和”。因为如果脉象或病症处于“不和”的状态,那就不能称之为病愈。所以根据医理和文意,应当把“不和”改成“自和” 。
不想错过《【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