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章完结阅读76(1/1)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互动的关系,表面上,军队开始忍耐,但为大晋将来的经济腾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kuaiduxs.com经济上和教育、科研上,加大了投入,这些东西,虽然不能立杆见影,但对于可持续发展,均衡发展,作用都是无可估量的。 铁毅在忙碌的200年后半年,大力推行精兵简政。转眼就来到了201年春节。铁毅大规模的裁减军队,使周围诸侯们,都不自觉地放松了警惕。
正文 第122章 拉动经济的三家马车
更新时间:2008-06-30 21:03:25 本章字数:2058
投资、贸易、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家马车。健康的经济发展,是根据经济的发展的阶段,不断调整三者比例,以便可持续发展。大晋现在,和四邻的关系并不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处于贫穷阶段,百姓的购买力还有限,消费,内需消费,还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引擎,非常遥远。贸易,现在占的比例,也非常低。因为交通的限制,以及对于身边诸侯和异族的友好程度限制,以及与大晋一统华夏的国策有抵触的领域很多,短期内也发展不起来。大晋需要作文章,下功夫,还得是投资;加大大晋的内部物流,增加大晋国民总产值,产品的种类,刺激内需,这是主题。 铁毅没有减少基础建设中的两个大型水利项目,也没有减少一段新式公路的建设,就是为了打基础。彭泽,古之大泽,如果将那里开发出来,那是多少粮田,多少淡水渔业资源,巢湖也是一样。在大晋最大的物流线上,铁毅构想了两纵两横的初期主干线。一路是从晋阳到洛阳,到陈留到寿春,才从水路运到长江,贯通南北。一路是海路,从吴郡沿海路一直运到天津。两横是,一条长江水路,一条是从长安到洛阳再到沿海,因为黄河中上游不好行船,长安到洛阳这一段,就只好陆地运输了。洛阳到邺城这一段,是为了河北前线,因为异族突入长城,这条路就显得重要了。有这几条路,基本就能使领地内的物流畅通不少。大规模建设,使用30余万民夫,发给他们钱,就是30万个就业机会。拉动水泥行业,炼铁厂,采石场,他铁矿开采,将来建成又要建多少个驿站,推进运输物流。 投资科研,现在已经见效益了。马耕,牛耕,大型手工纺织机,平炉,火药应用,又带来了多少财富。农业社会,根本还是农业,首先还是应该解决人吃饭的问题。明年开春,一定要组织好春耕,应该迅速在江南推进牛耕技术,和大型手工纺织机。开春之后,应该组织舰队南下,打通和林邑国的商路,将三季稻种带回来,江南纬度不行,最起码种两季不成问题,那是,就没有顾及,可以大规模扩建稻田了,大米可是比粟,产量高的多啊!到时候,就可以大批从林邑换回粮食,毕竟那里多的就是粮食,而我们的茶叶,瓷器,丝绸,铁制品,都是抢手货。辽西和河北,开垦了大量的粮田,但那里天气太冷,没有人愿意在那住,可以多做些棉衣,手套,普及烧煤的抽气煤火炉,烧煤的暖炕,以及蒸馏过的烈酒,这都是抢手货,到时,人也愿意去住了,还能赚回来胡族大量的马匹,牲畜,毛皮,有什么不好的。 明年要扩大青州,渤海,渔阳的盐场,扩大江南的盐场,让全境的人吃到海盐,以后要挤掉井盐在北方的市场。渤海湾,青州沿海,还有杭州湾,要扩大渔业,推广拖网,腌鱼技术。还要做海水养殖的试验。在巢湖和彭泽,要建两个淡水鱼业基地,做淡水养殖训练。 现在,土地多了,要封山育林,发现的速生林,要做大面积种植试验,高产的苜蓿草要推广,抗旱的灌木、草、和树,都要在黄土高原和沙漠边缘,组织种植,恢复植被,防止土地沙化,向沙漠进军。要推进畜牧业发展,塞北要向阴山以北发展,开辟草场。这叫农林牧渔,全面发展。 除了这些,手工业也要加大规模,要以造船业成为新的增长点。那时候的渔船,都非常小,特别是对于大海来说,近岸渔业也不发达,必须造更多更大的渔船,发展近海渔业。海上运输也需要发展,要造大的海船。对了,武装商船,是个不错的点子。平时用于运输,战时可以征召参加作战,这不错。 光靠政府投资,政府是拿不出这么多钱的,所以就要吸引更多的商人来投资,搞个十个20个盐场,搞个十个八个船厂。天津开滦的煤,冀州井陉的煤,青州枣庄的煤,都要开出来。包头的铁矿也要开采出来。现在国家控制,国家出百分之三十的钱,战百分之六十的利润,都有商人挤破头来合资。这些都是垄断的东西,商人们都从以前官商合办的企业那里,看到了巨额的利润。我先把煤的产量搞上去,以低价推广煤的使用率,等到用的多的时候再适当加价。 铁毅又发行了一百万贯的五年期的建设国债,现在卖的人多了,因为刚开始半年期的,一年期的,两年期的,每次都兑现了,现在政府信誉起来了,自然购买的人都多了。除了大规模的投资,消费也要刺激一下,穷人很多,但因为基数大,还是有不少有钱人的。铁毅开始靠降低限制,来敛钱了。 古时候,有限制,并不是有钱就能买到一切。比如,豪华马车,只有天子可以享受六匹马拉的马车。高官才能享受四匹马拉的马车。铁毅放宽了限制,奖励对于国家赋税贡献大的商人,他们每次的赋税总额达到一定级别,就可以购买六架或则四架的马车。对于言官的诟病,铁毅采取提高等级,就是天子用12匹马拉的,高官用8匹的,这样就重新拉开了距离。商人们自然开始购买好的马车,还有就是给办义学,建义仓,给政府慈善事业捐款达到一定数量的,可以享受相应等级的待遇。好面子的商人多了,自然购买豪华马车,给慈善事业捐款的就多了。类似的还多了,比如很好喝的贡酒,对国家贡献大的,也可以购买,饮用。给官商相应的虚衔,只要给国家贡献大,就能享受什么刑不上大夫。政府要裁减花钱雇的虚衔官人数,但不怕不用发俸禄的虚衔多一点。刺激不了穷人的消费,就走高端,刺激富人的消费。
正文 第123章 粮食
更新时间:2008-07-03 20:48:10 本章字数:2562
粮食一直是农业社会历代要解决的问题,解决粮食问题。要看耕地面积,粮食亩产,耕种的人数。大晋现在有人口1000余万,农业人口占有绝对多数,高达700余万,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70以上。在人数上,大晋已经不能再增加了,如果再恢复重农抑商,那就重新走回了原来的老路。社会经济应该均衡发展,不应该为了粮食产量,就抑制工商,畜牧人口的发展。 耕地面积,大晋倒是还有许多扩展的空间,在东汉,人口原来最密集的地方在河南道、和关内道,秦汉两朝,这两个地方,是土地开垦面积最大的地区,特别是关内,因为土地开垦过渡,已经严重影响了植被,破坏了生态。东汉又因为国都东移,河南道人口大增,整个黄河流域,都开垦比例很高。到了东汉末年,大量的人口死亡,田地开始荒芜。现在大晋又占领了地广人稀的河北和辽西,远未开发到限度的江南。可开垦的面积是足够了,但铁毅不想过渡开采,很多地方想退耕还林,比如关内的上郡,现在陕北地区。塞北的五原和朔方,陇右的武威、张掖,等地。包括山区,耕种效率不高的丘陵地带和山地,这些地方都退耕还林。现在要优先开发平原和水浇地。 大晋有近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汉沿秦制,一亩地约等于现在0.991市亩,大约667平方米。沿用大晋新的度量衡,一公顷等于15市亩,等于1000平方米。铁毅采用倒算法,来估算大晋应该有多少耕地面积,才能解决大晋的千万人口的粮食问题。 大晋的人口比例,当时最多的是四口之家和五口之家,约占所有农业户口的38.8%左右,五口之家占38%,这样的家庭占总数的77%左右,以这样的农户为基准计算,最能代表大多数。这样的家庭结构,一般都是一个男劳力,一个女劳力,一个半大小子或者姑娘,一个小的,这种结构,或者,两个大人,两个小孩。以最艰难的两个大人,两个小孩计算。每年的口粮要,70石粮食,五口之家要80石粮食。除此之外,五口之家换取足够的食盐,需要15石的粮食,需要布匹五匹,还要留种粮,饲料,农具维修等。 男耕女织,再上交现在三十分之一的田租。按照60钱一石粮的粮价计算,全年需要的开支大概需要以下数目: 收粮120石园圃、家禽织布10匹口粮80石4800钱食盐1.8石900钱衣着5匹2000钱留种6石360钱饲料lo石600钱农具7石420钱田租4石240钱赋敛11石660钱祭祀、人际往来医药共6石360钱 7200钱4000钱7700钱1380钱900钱360钱 总计收入:11200钱总计支出:10340钱 该表所反映的情况,是一户中等自耕农,男耕女织,全年收入为11200钱,支出10340钱,收支相抵基本持平,略有积余。当然,因涉及到物价的估算等因素,弹性较大,难于精确,这只能说明一个大概。但总的来说,中等自耕农户,拥有六十亩耕地和家庭副业的收入,在没有天灾人祸,年景正常,社会相对安定,赋役征课较轻的情况下,其生产、生活大体上可以维持下去,或者说是有所保障。而拥有百亩土地以上的比较富裕的自耕农,他们生活好些,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积极性,有的且可逐渐上升为地主。然半自耕农或自耕农中的贫困户,则往往缺吃少穿,生计难以维系。 所以,一个自耕农家庭,按照平均亩产两石计算。最少要有60亩土地,才能维持,要达到百亩,才能会有所宽裕。而15亩,1000平方米,一平方公里,大晋就要最少有250万平方公里,才能保证农民的权益,才能不缺粮。而农民又是大晋的根本,而提供这么多土地又是不可能的。 铁毅想到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提高粮食亩产。提高粮食亩产的办法,有很多。当时已经研究出来了, 一整地1.正条种植,而不是漫种。2.相当程度的深耕。3.考虑到农田所在的地形。 二种籽1.选种。2.种籽处理。 三种植1.”趋时”——-赶上最佳的天气。2.勤除草、除虫。3.灌溉保墒。 四改良土壤条件1.施肥——-包括动物肥和绿肥。2.作物轮种,以缩短甚至避免田地休耕。3.使用豆科作物以改良土壤肥力。 五土地利用1.一年多作,甚至套作。2.在边际土地上种植蔬菜。 六农具1.使用畜力,以代替人力。2.使用特定的农具,作特定的工作。 大晋推行农官制度,朝廷设有专职的农官,指导农民种植,还有许多种粮高手,成为兼职农官,推广农业技术,来传授这些。要想深耕,达到一个丁壮,一家耕种50亩以上的土地,不推广畜力耕种,是不行的。因为一家两个丁壮,靠人力最多能耕种20亩土地。牛耕,两个劳动力,就能耕种50亩土地。而马耕能更多一些,达到70亩左右。也就是一户人家,就算采用畜耕,不用人帮忙,也种不了一百亩地。而且每户一百亩地,大晋的土地也不够。好在,现在大晋,都推行双季,一年充分使用土地两次,这样,耕地就够了,耕地面积一百万平方公里就足够了。 大晋现在主要的人口和土地都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北方霜降期比较长,劳动力比较忙得时候,都集中在夏收和秋收之时,老百姓冬天还是比较闲得。这时候,就该做文章了,百姓非农时的时候,政府就提供兴修水利和道路的工作机会。大晋不是白干,服徭役,参加冬季练兵,也是发补贴的,也算是以工商养农的办法。 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采用套种,在田间地头,在套种些蔬菜,经济作物,也是百姓的另外的收入。还有就是发展家庭牧业,百姓多养鸡、鸭、猪等家禽,这些东西,半大孩子,就能帮到父母。还有种树,种上速生林木,基本平时不要管。还有就是兴修水利,因为水田可以达到亩产3石以上的产量,水田越多,亩产就上去越多。 再有,就是种稻,稻谷在当时,并没有大面积推广。水稻亩产高,但当时没有抗旱的稻种,只能生长在热带和温带地区,北方,黄河流域,当时,没有种稻的环境。但大晋打下了江南,长江流域,三季稻,是肯定不行的,但两季还是可以的,特别是还没有收回来的,处于热带的岭南,处于温带的海南岛和台湾,都有大片的可开垦土地,人口还特别稀少。所以,弄来稻种,大面积推广,就显得非常紧迫了。江南人稀少,可以考虑提前移民,先打下点基础。在汉代,四川的好水田,亩产四百斤稻米,是有记载的,而当时,汉石,相当于120斤,还是汉斤,四百市斤,差不多就四石,两季,亩产四石,再种三季,那以大晋的可耕种面积,能提高多少粮食产量。所以,铁毅准备征服大晋第一片殖民地,林邑,来取得稻种,也抢一块高产的土地。当然,这需要时间,不能死等。还要入川取得稻种,先在彭泽地区种植。然后就推广到整
不想错过《品味三国》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