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徐述夔诗书案(1/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在大众的印象里,刘墉(刘罗锅)向来是一位嫉恶如仇、勇斗权贵的名臣形象。+w^o\s*y!w..′c-o¢m+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还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而这一面,竟然是主导了乾隆时期最大的文字狱,其行为令人大跌眼镜。
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已然去世 15 年之久的徐述夔(kui),其坟墓竟被官兵掘开,遭到了挫骨扬灰的残酷刑罚。
这便是在乾隆朝引起轩然大波的徐述夔诗狱案。
“……”
徐述夔乃江苏南通如东栟(ben)茶镇人,生于康熙四十年。自幼聪明,老师甚至断言,小徐将来必能位极人臣,有宰相之才。
然而世事弄人,中举之后,在参加京试时,他在答辩时政题中写下这样的诗句:“礼者,君所自尽也。”
此句本意是“礼,是君主用来竭尽自己心意的东西”,但当时的主考官却认为“自尽”二字含有大不敬之意,隐隐有讽刺朝廷的嫌疑。
学政发布文件,禁止徐述夔再考进士。这意味着,他此后升官晋爵的道路被无情堵死。
徐述夔为此夜不能寐,远处打更的梆子“笃笃”声让他更加烦躁。书本蒙上了尘土,笔砚墨分了家,他整日沉浸在痛苦之中。
父母心疼儿子,不断好言相劝;妻子更是泪流满面,轻声安慰道:“咱不当官也能好好活着,哪怕吃糠咽菜,我也会一直陪着你。”
他在痛苦中挣扎了许久,最终,还是战胜了自己,逐渐走出人生的低谷。
此后,徐述夔改弦易辙,将自己的才华倾注于诗句之中,在抒发心中愤懑的同时,也试图与命运展开抗争。
之后,他创作了《小柱楼诗》《小题诗》《和陶诗》《五彩石传奇》《八洞天》等十多种诗文和小说,
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内心的苦闷彷徨与抑郁不得志。?k*s·y/x\s^w′.*c!o*m_
转眼来到了乾隆二十八年,这一年徐述夔因病与世长辞。
在他周年忌日之时,儿子徐怀祖为了缅怀父亲,便刊印了父亲生前创作的这些诗文和小说。
此时,有书商主动与徐怀祖取得联系,双方达成协议,书商购得书籍后进行销售。
时光流转,到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东台县新建了一座孔庙,徐怀祖作为会长,负责在栟茶镇上募集捐款。
在征收捐款过程,他与同乡监生蔡嘉树发生了激烈争执。
蔡嘉树不愿缴纳捐款,遭到徐怀祖一顿严厉斥责,两家由此产生了隔阂。
乾隆四十三年,蔡嘉树以徐家土地上有蔡家祖坟为由,意图购买这块土地。
然而,他所出的价格,却远远低于徐家当初的购入价。
购买土地不如愿一事,无疑进一步激化了两家的矛盾。
恰逢此时,朝廷为编辑《四库全书》,下令各地收缴违禁书目。
蔡嘉树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绝佳契机,便以此要挟徐家,逼迫他们贱卖土地。
徐怀祖之子徐食田不愿妥协,于当年四月初六,抱着家中所藏书籍前往县衙自首。
按照当时的律法,主动自首可免予追究藏书之罪。
至此,蔡嘉树要挟的如意算盘就此落空。但他仍不死心,四月初九,他带着这些书籍的手抄本,前往如东县衙告状。
知县涂跃龙接过诉状,随意看了一遍后,漫不经心地问道:“告状之人,我怎么瞧不出这书里有什么问题呢?你莫不是在小题大做?”
蔡嘉树急忙跪行两步,急切说道:“县令大人,这里面确实藏有不轨之词啊!
大人您看,在《一柱楼诗》中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一句,此处‘明朝’二字,分明有怀念明朝、反对清朝之意。·3*4_k,a*n′s¨h+u!.¢c\o~m_
‘去清都’更是昭然若揭,这是要离开我大清统治之都,分明有谋逆之心啊!
还有‘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壶儿’不正是‘胡儿’的谐音吗?
这明显是对本朝先祖的大不敬,是在影射、诋毁我大清啊!”
“蔡嘉树,你这般解释,实在太过牵强附会。我听说你是为了买人家的地,人家不肯贱卖,你才故意如此。
你若真心想买地,就得给出一个合理的价钱。想通过这种手段强迫人家低价卖给你,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
县令对人性洞察入微,分析得头头是道,每一句话都精准地戳中了蔡嘉树的要害。
蔡嘉树见计谋未能得逞,只得灰溜溜地回了家。
如东县令认为,此事不过是一场普通的民事纠纷,无非是姓蔡的小子,想通过要挟王怀祖来低价购买土地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清宫秘史十二章》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